休漁期,浙江人的“菜籃子”里首度出現了人工養殖的鮮活小黃魚。記者7月16日獲悉,省農科院、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有關專家和象山縣科技與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及相關企業合作,取得小黃魚全人工養殖技術重要突破。2019年育苗量達100萬尾,今年育苗量超過200萬尾,網箱養殖達150萬尾,投放市場近8萬尾。
省農科院小黃魚科研團隊負責人樓寶研究員說,科研人員歷時7年,成體系地突破了小黃魚人工繁育技術、養殖技術、病害防治技術等,為小黃魚養殖產業化奠定了基礎。在繁育上,生殖調控技術和苗種規模化培育技術不斷取得進展,小黃魚種苗數量逐代增加。科研人員深入掌握小黃魚養殖生物學特性,提高網箱養殖效率,構建疾病預警體系,研發病害防治相關產品,小黃魚種苗成活率不斷提高,目前達到30%以上。通過小黃魚遺傳改良,科研人員正在培育生長快、抗逆性強、全雌化等適宜人工養殖的小黃魚新品種。
小黃魚是我國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專家介紹,小黃魚人工養殖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小黃魚耐低溫性能優于大黃魚,可在浙江海水網箱直接越冬養殖,適宜養殖區域范圍廣,推廣潛力大。小黃魚養殖周期短,當年能上市,養殖風險低,特別是在每年5月到8月休漁期可向市場提供鮮活的養殖小黃魚,豐富市民“菜籃子”。
據了解,小黃魚人工養殖技術的突破,有賴樓寶研究團隊和合作者一系列基礎性創新成果。他們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小黃魚全基因組測序和精細圖譜繪制,為建立小黃魚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和培育高產抗病優質良種提供了基因資源和技術手段;篩選出多個可能與小黃魚體長、重量等生長性狀相關的重要候選基因,為進一步挖掘小黃魚生長相關的功能基因、闡明其生物學功能以及深入解析生長調控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首次發現了小黃魚獨有的兼性性腺發育過程,這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魚類性別決定與分化的進化策略,也有助于小黃魚性控育種。
目前,小黃魚科研團隊已申請涉及小黃魚精子冷凍、人工催產、人工養殖等方面的發明專利17件,其中授權10件,包括國際專利兩件。下一步,科研團隊將繼續深入開展小黃魚全基因組解析、分子育種技術研究和魚類性別演化分子機制研究等全新的科研探索,同時加大養殖技術推廣力度,加快推動小黃魚養殖產業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