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區近年興起小水體養蝦的模式,其最大特點是面積小,易于精細化操作,在近兩年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據悉,最初所謂的小水體養蝦,是長樂地區養殖戶因鰻魚行情逐年下降,當地養殖戶轉為養蝦,便將鰻魚池進行改造而成。
2014年左右,漳州、詔安、東山等地的部分鮑魚池也開始改為對蝦養殖,成為又一小水體養蝦的形式。整體而言,無論是鰻魚池改造還是鮑魚池改造,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排污系統和供氣系統。起初,養殖戶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轉養,但小水體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隨即該模式得以推廣。
隨著小水體模式的效果呈現,從2018年底起,漳浦地區部分養殖戶開始借鑒模式,將傳統的高位池改造為小面積養殖。在2019年,有養殖戶取得明顯成效,產量達到22~23斤/平方米,折算為畝產,則產量在15000斤左右。
據悉,養殖戶將傳統的大面積高位池(1~2畝或2畝以上)改造為100平方米左右的小高位池,形狀以八邊形或圓形為主。小面積高位池夏季放苗密度為500~600尾/平米方,冬季放苗密度800~1000尾/平方米,產量在15~25斤/平方米,這意味著小水體模式養蝦,能穩定在畝產10000斤以上。
相比于傳統的大面積高位池,小面積高位池具有穩定可控、風險平攤的優勢,在這兩年的運用當中,也證實了這一事實。
近年來,福建漳浦地區夏季高位池養白蝦成功率每況愈下,因此夏季養蝦逐年減少,金剛蝦逐漸成為主角。在此背景下,小面積高位池則能依然在夏季堅守養殖白蝦。有業者表示,傳統大面積高位池發病率一般在50%以上,而小面積養殖,由于可控性更強,風險更低,因此發病率可以控制在25%以下,相比之下,小水體養殖戶多出20%~30%的成功率。
“小面積的高位池養蝦,能及時發現養殖過程中的病害問題,養殖戶往往能采取措施挽回,由于水體小,使用動保的效果更明顯。實在挽回不了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其他塘口,杜絕了交叉感染;而大面積養殖的條件下,初期病害的滋生不易發覺,等發現后往往已經出現惡化的情況,嚴重這殃及整個池塘,損失較大。”有技術服務專家分析道。
然而,小面積高位池養殖金剛蝦劣勢盡顯。由于金剛蝦生長規格層次不齊,往往導致多個塘口同時出蝦而規格差異過大,蝦中并不愿意收。相對而言,白蝦規格較為統一,且是一次性收蝦,因此小面積養蝦并無這一方面的阻礙。
整體而言,小水體養殖模式,具有操作精細、換水方便、管理效率高、風險平攤等特點,這一養殖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優化,對于養蝦業有著一定的引導和借鑒意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