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省欽州市欽州港金鯧魚(學名:卵形鯧鲹)養殖海區出現嚴重的“白點病”(刺激隱核蟲病),為了及時了解病害情況,為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提供病害防控指導,降低經濟損失,海水魚體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寄生蟲病防控崗位科學家李安興教授團隊于2020年10月22-24日對該養殖區海域進行了實地調研。
調研團隊在欽州市選取了3片養殖海區10家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圖1),通過現場寄生蟲檢查、咨詢訪問等方式了解了當地金鯧魚“白點病”的基本情況。
1號海區多為162平方米,水深7米的深水網箱,5-10厘米大小規格的金鯧魚苗出現大量浮頭,皮膚上有明顯白點,攝食明顯減少,甚至不攝食,生長緩慢,日死亡約500尾,總死亡率為7~10%。一斤以上規格的成魚無明顯癥狀,僅鰓上有少量白點。
2號海區部分漁排(約1/3)出現發病,攝食明顯減少,日攝食量從每網箱(8000-10000尾)3包飼料減到半包,日死亡100~200尾,總死亡率為5~10%。
3號海區漁排魚苗僅出現少部分浮頭,游動不安等癥狀,未出現明顯死亡。
在疾病的防控上,大部分養殖戶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僅日常撈出死魚,部分有條件的企業會將深水網箱拉到外海,并輔以硫酸銅等掛袋治療。綜上分析:迄今欽州市養殖區的鯧魚“白點病”呈局部發病,發病程度較輕,未出現大量死亡,屬安全可控。
圖1 調研地點示意圖(紅色星號為調研位置)
根據實地走訪了解,認為導致這次欽州港出現“白點病”爆發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漁排位于灣內內海區域,水流交換條件差、水質差,容易發生“白點病”。
二、種苗放養密度大,整個海區放養魚苗量達一億尾,遠超當地政府規定的放養量6000萬尾。
三、10月中下旬,當地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氣溫降到17~18℃,而海底溫度則高達24~25℃,存在于海底的包囊開始孵化,上下水層的交換,導致海區養殖的金鯧出現“白點病”。
圖2 患病魚體表癥狀
疾病防治建議
1. 及時換洗網衣,清除網衣上蟲體胞囊。
2.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施拖移網箱,或者疏散網箱,降低網箱密度。
3. 發病期間可適當減少投餌,在飼料中添加一些增強機體免疫力的組分如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多糖等。
4. 時刻關注相鄰網箱或整個海域病害情況,一旦出現“白點病”爆發預兆,可盡快起捕上市以減少損失。
5. 病死魚不可隨意丟棄海中,應及時撈取,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以免刺激隱核蟲大量散發,增加傳染源,造成二次污染,導致病情加劇和蔓延。
6. 加強日常管理,有條件的可以購置水質實時監測設備,隨時掌握養殖漁排的水溫、溶解氧等變化,科學指導養殖生產。
圖3 調研現場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