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作為國際化水平最高的水產養殖品種,支持著產業鏈數千萬人生計,可以說,南美白對蝦是目前全產業鏈發展得最為成熟的一個養殖品種,其每個環節都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產業,這在所有水產養殖品種中也極為少見。但是由于近幾年養殖環境惡化、病害頻發和消費市場的變化和轉移,全球白對蝦產業格局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2020年以來在新冠疫情發生的大環境背景下,玻璃苗、虹彩病毒、進口對蝦檢測出新冠病毒等種種因素困擾著整個中國對蝦產業的發展。
中國對蝦產業現狀
南美白對蝦自1988年開始引入國內養殖至今已經有著超過30年的歷史了。從開展白對蝦的引進到適應性養殖以及大面積推廣工作,曾經走過了一段艱辛的路程,養殖范圍也從最初的南方主養區開始,到如今北方養殖面積也越來越大。據統計目前我國現有對蝦養殖面積500萬畝以上,其中大水面生態養殖約150萬畝、小水面半集約化生態系統養殖約200萬畝,集約化養殖面積50萬畝,近兩年中國的對蝦產量保持在130-140萬噸左右。
南美白對蝦養殖
隨著消費者對于水產品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對蝦在國內的競品種類也在不斷增加,例如近些年風靡全國的網紅“小龍蝦”,以及地域性羅氏沼蝦等,都成為南美白對蝦的可選替代品。
近幾年中國對蝦產業觸底反彈的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市場需求與供給量不協調,養殖收益持續下降,病害困擾等瓶頸,土地和人力等資源不平衡等諸多問題。那么出路在哪里?答案是提高養殖效率,這就需要有效的養殖技術,而有效的養殖技術是良種核心技術、飼料關鍵技術、病害防控卡脖子技術、養殖管理基礎技術等多項技術的集成,是系統性工程。整體來看,對蝦養殖的技術一體化是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出路。未來養殖將向生態養殖、工廠化養殖、集約化養殖等模式發展。
國際貿易格局
當前南美白對蝦國際貿易主要圍繞三大市場,一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市場,中國占據主導地位;二是以南歐、西歐為核心的歐盟市場;三是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市場。2019年,中、美、歐盟對蝦進口量近230萬噸,占全球對蝦貿易量的83%,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進口國。
主要出口國有印度、厄瓜多爾、越南、印尼、泰國,中國退出主要出口國的陣營。2020年,中國對蝦出口延續了下跌的勢頭,競爭力減弱。既進口又出口,是中國的一大特點。目前發展速度最快的是印度和厄瓜多爾,厄瓜多爾2019年對蝦總出口量超過60萬噸,超乎預期。
2019年中國對蝦消費總量超過為210萬噸,其中本土養殖大約128萬噸,捕撈約為20萬噸,從國外進口的約為81萬噸,出口13萬噸。中國市場對蝦消費總量仍然處于上升期。中國進口對蝦的主要國家有:厄瓜多爾、印度、越南、泰國、印尼、阿根廷等國。但是2020年,全球對蝦產銷情況并不樂觀,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國銷量都處于下降狀態(餐飲環節影響最大),中國市場從前8月的情況來看,同比稍微下降。但中國市場要分開來看,實際上在6月份之前,白蝦進口量不僅未降反而同比上升,6月份之后受北京新發地市場事件以及多起厄瓜多爾白蝦外包裝檢出陽性事件影響,才大幅下降。進口厄瓜多爾對蝦查出外包裝陽性,大大地限制了進口水產品的數量,進口商、出口國均十分謹慎。
2019年美國進口對蝦共70萬噸,繼續刷新紀錄。主要供應國印度、印尼、厄瓜多爾、泰國、越南占據89%市場份額。日本對蝦進口量和20年前比較下降明顯,市場相對穩定,22萬噸左右,第一大供應國為印度。
疫情對于國外對蝦主要出口國的影響
據越南水產加工與出口協會統計,2020年上半年,越南出口蝦類15億美元,同比增長5.7%,其中6月份出口額3.5億美元,同比增長19.2%,其中南美白對蝦和草蝦分別占70.1%和18.2%。養殖價格上雖然全年低位運行,但是還存在一定利潤。隨著越南與歐盟的自貿協定生效,加上歐盟國家疫情期間零售需求的增長,助長了越南對蝦的銷售和需求,也激勵漁民積極開展對蝦養殖。
印度對蝦養殖聯盟秘書長Bala先生回顧了2019年產業的發展情況,近幾年印度對蝦生產創下了驚人的記錄,2019年總產量達到80萬噸,連續三年出口全球第一,連續六年對美出口第一。2020年受疫情影響印度對蝦產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疫情期間印度對蝦生產量下降約30%,對中國出口下降約40%。
泰國對蝦產銷協會主席Somsak先生表示:2020年前8個月,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泰國對蝦產量下降約11%,出口量下降約8%。出口市場方面美國占29%、日本占22%、中國占13%,其他為歐盟國家。值得欣喜的是泰國本地對蝦消費在擴大,據統計,泰國約25%的對蝦用于國內消費。他預測2020年泰國對蝦產量為28-29萬噸,與2019年相別不大,但產品規格上以大規格為主。
疫情對于對蝦產業影響最大的是第三產業,各國餐飲業大規模關停,對蝦消費需求疲軟;空運、海運運力下降,港口停擺,都影響著全球貿易形勢。但疫情期間線上交易和家庭消費比重有所上升。
中國對蝦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總體趨勢來看,國際蝦價呈現下跌趨勢,產業面臨的挑戰將長期存在。隨著中國對蝦出口量的逐年下降以及國內對蝦消費量的逐年上升,中國已經失去對蝦原材料市場的國際競爭優勢。印度、越南等國家依托農產品原料產地優勢和廉價勞動力優勢,初級加工業蓬勃發展,中國對蝦初級加工產品的毛利被大幅壓縮。未來國內的對蝦產業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將會更加考驗對蝦產業加工自動化水平、管理水平、產品研發水平、市場深度開發服務能力、供應鏈保障能力、綜合水產品資源整合能力和資本整合能力等。
對蝦產業更要高度重視供應鏈穩定性、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食材向食品的轉變和產業思維向市場思維的轉變等。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促進對蝦產業變革,深耕市場,以國內市場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并舉。只有這樣對蝦產業才能夠持續健康發展,讓全產業受益、更讓中國的消費市場受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