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品質的追求以及消費市場的敏感度,帶給羅愉城事業新機遇。
動車飛馳而過,它前方即將停靠廣東省中山市小欖站,記者透過玻璃窗看到波光粼粼的魚塘,鱗次櫛比,這里是不少中山水產養殖人事業啟程的地方,也是水產品走向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區的生態“魚倉”。
就是在這樣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化工和制藥學出身的80后,經營水產養殖11年,以循環水養殖模式,將“大頭魚”這一類常見淡水魚品種進行口感和品質的提升,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好吃、不貴”的高品質淡水魚。他便是廣東省十大杰出高素質農民羅愉城。
循環水模式
開創化工人的養魚事業
羅愉城的養魚故事得從循環水說起。從事化工相關工作的他,在一次偶然機會下親眼見識到香港和國外的一些養殖廠利用工業化循環水養魚,通過為期一年的觀察和品質測試,他覺得循環水養殖模式很有發展前景,便引進相關技術成立了中山衍生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衍生水產”),開始了屬于他的養魚事業。
作為一個從化工轉行做養殖的“外行人”,羅愉城的養殖道路充滿艱辛。2007年他首次養殖石斑魚,周邊能夠參考的范本不多,加上天氣環境等不可控因素,魚苗死亡的情景時有發生。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羅愉城憑借工業化思維不斷摸索積累經驗,搭建起了當地石斑魚養殖平臺,在中山為數不多的石斑魚養殖戶群體中屈指可數,2010年,衍生水產一躍成為廣東省海水魚養殖企業標桿。
被石斑魚養殖紅利所吸引,周邊許多養殖戶也加入到了養殖隊伍中,不過市場很快出現產能過剩,價格70元~300元/斤不等的石斑魚在2014年時只有每斤十幾元。“盡管我們的石斑魚外觀和口感都不錯,但在當時卻幾乎賣不出去,成本高于利潤,我們公司堅持了三年仍然處于虧損的狀態,于是考慮升級轉型,不再盲目追求高端品種,更貼近市場需求。”羅愉城說。
轉機發生在2017年。羅愉城在一家順德粵菜飯店吃到了味道鮮美、口感滑嫩的淡水魚,這比之前他所吃到的淡水魚都要好吃。打破砂鍋問到底,通過走訪、考察,羅愉城漸漸鎖定了能讓魚如此美味的“妙招”,那便是給魚一個人工調控的環境進行凈化,讓魚變瘦、不再有土腥味、肉質得到質的提升。
受此啟發,衍生水產確定了下一步的轉型方向,并于2018年開始養殖并收購多品類的淡、海水魚,包括受消費群體喜愛的“四大家魚”、三角魴、鯽魚、鯪魚和翹嘴魚等常見品種。羅愉城介紹,將這些魚在循環水系統中養殖20~30天左右的周期完成凈化,不僅不會出現肥而不鮮或是充血得病的情況,同時提升品質,相較于魚塘養殖的方式,循環水系統減小環境因素對魚的影響,提高產出率。
多平臺合作
緊跟“水果盤”式消費趨勢
羅愉城的淡、海水魚養殖事業一直堅持八字方針,安全、健康、好吃、不貴。他認為,食品首先需要符合國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其次是保證魚的健康。再好吃的食物如果不能滿足品食者對口感的需求,那消費者也是不會買單的,還要把價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他邀請小欖鎮、中山、珠海、佛山等地的農戶加入合作,以工廠化養殖為示范,增強養殖戶對新技術的認識,目前合作的農戶養殖總面積已達到5000畝,帶動周邊地區養殖技術升級。
受疫情影響,今年衍生水產的經營狀況處于虧損狀態,這給羅愉城帶來不小的打擊,“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難處,不能在遇到問題時就想著如何去逃避,應該在此基礎上及時止損,以迭代更新來推進轉型。”
羅愉城說,去年公司開始與各類加工廠合作,提供凈化魚給加工廠。根據生鮮魚類部位的特性不同,分別制造成魚丸、魚片、魚頭和速凍魚等便于烹飪的加工品,每類魚都會配上推薦的制作方法,消費者不用掌握廚藝,只需要按照推薦的操作方法直接上鍋烹飪,“今年我們就注冊了‘宅家魚’商標,讓廣大消費者不用出門即可買到好吃又方便的可食魚類加工產品,非常適合當今上班族和年輕的00后群體。”
除了養殖業,羅愉城打算與蔬菜業和畜禽養殖業合作,通過當今流行的電商外賣平臺以及線下大超市等機構,將進行買魚丸送雞或者菜魚丸和肉打包的火鍋套餐、鮮魚粥食材套裝等“水果盤式”組合銷售,充分滿足消費者少食多餐的消費方式以及買一得多的消費心理,既講究營養搭配又不用去考慮每天的菜譜。羅愉城說:“我的計劃很簡單,在保證品質這一初心不變的條件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藍色糧倉’。”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