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產養殖系統中添加某些種類的底棲藻類和螺類,有助于提高斑節對蝦的生長和存活率,進而提高養殖的盈利能力。
近期,一篇最新發表的論文詳細記錄了泰國先皇理工大學(KMITL)關于建立一種新的斑節對蝦養殖體系的報告。
在泰國龍仔厝府省的一個廢棄咸淡水池塘里,研究人員收集了兩種底棲生物——一種絲狀綠藻(剛毛藻屬)和一種小螺(狹口螺屬),并馬上將其放入一些蝦塘中。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物種“作為漁業產品沒有市場價值,但對于熱帶對蝦科而言,它們被視為具有前景的補充飼料。這兩種底棲物種均顯示出促進蝦類生長的作用,并使蝦類在不同條件(特別是鹽度和溫度)的蝦塘內得以茁壯成長。而且,要獲得這些物種并不困難,它們大量生長于熱帶沿海紅樹林地區的水或河道中”。
在養殖前期,這些物種與斑節對蝦苗被一同放置在一組室外混凝土池塘內。因此,在養殖蝦的數量和水量等方面提供了與常規養殖規模相當的實驗規模,在統計上也具有可重復性。
培養條件
本試驗采用9×9×1.2m的室外混凝土池塘,每平方投放蝦苗約33尾,分對照組(僅喂食人工飼料)和實驗組(喂食人工飼料和底棲生物)。在該條件下養殖,直至長到適銷條數(15周)。
每一天,研究人員向各池塘中的對蝦喂三次飼料。人工進料的量則根據進料盤法確定,通過調整進料,使每次進料后的飼料剩余量最小化。在實驗組中,斑節對蝦可以自由采食剛毛藻和狹口螺。
實驗結果
研究人員注意到,到了第15周時,實驗組內每條蝦的最終平均重量和特殊體重生長率分別是對照組數值的113.4%和103.7%,蝦的平均總產量和成活率均為對照組的117.5%,平均總產蝦量為對照組的133.1%。
15周后,食用剛毛藻和狹口螺的斑節對蝦,比對照組的斑節對蝦重了113%
由于蝦對底棲生物的消耗比較活躍,實驗組中所有的狹口螺均在實驗前四周被消耗完畢,塘里僅剩少量的剛毛藻。
數據顯示,實驗組的生產成本較高。一是人工蝦飼料成本(98.59美元)明顯高于對照組(83.55美元);二是雜項費用較高,包括收集底棲生物的人工和燃料相關成本。然而,實驗組的斑節對蝦平均售價為215.97美元,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55.73美元。
研究人員指出,為減少對額外勞動力的需求,實驗組中提供的底棲生物數量是額定的,以便最大程度降低所有底棲生物在1-2個月內被蝦消耗一空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他們建議拓寬底棲生物的供應渠道。
“加入更多的底棲生物,很大可能進一步改善斑節對蝦的生長和生存。然而對小規模蝦農而言,要在養殖設施中收集更多底棲生物,光靠努力還不行,這需要更多的時間、勞動力和經濟成本。因此,需要通過簡單的技術來增加底棲生物的數量,比如蝦池中底棲生物的自我繁殖,”他們解釋說。
使用剛毛藻和狹口螺作為補充飼料后,最初重5.4克的蝦苗生長成約44千克的斑節對蝦。其中,剛毛藻初始濕重6.81千克,占總飼料消耗量的8.37%,蛋白質重量約0.35千克;狹口螺初始濕重1.96千克,占總飼料消耗量的2.43%,蛋白質重量約0.16千克。
實驗結論
“喂食底棲生物飼養組的生產力、飼料效率和利潤率,分別約為純人工飼料組的133%、113%和146%。此外,提供底棲生物相關的投入和成本可以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研究人員說。
在集約化養殖的早期階段,應用藻類和狹口螺屬作為活飼料,將改善斑節對蝦的初期生長性能,進而提高對蝦的生產力、飼料效率和利潤率。 “這項創新技術可能會提高斑節對蝦集約化養殖的效率,而且在技術層面上,使用土塘養殖也同樣可行,”研究人員總結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