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冠疫情沖擊下,全球水產行業的處境不容樂觀。2月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報告《2019冠狀病毒病對漁業和水產養殖糧食體系的影響》稱,2020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估計減少1.3%。這是該數據多年來首次出現下降。開春之后,新一年的養殖即將展開,我國水產行業又該如何應對這一新情況呢?為此,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崔和會長接受CCTV-17記者采訪,解讀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分析中國水產品市場走勢。
CCTV-17:
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稱全球水產養殖量下降1.3%,是一個什么概念?
崔和:
FAO近期發布的報告介紹了全球水產養殖產量下降1.3%,這意味著全世界養殖水產品的產量下降了80-100萬噸左右,但實際上,除了養殖水產品外,捕撈水產品的量也在下降。
CCTV-17:
這么多年,產量是第一次下降么?
崔和:
是的,完全是疫情導致的水產養殖產量和捕撈產量的下降。從養殖來看,主要是投苗、飼料運輸、及時出塘等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整個漁業生產周期被打亂。捕撈方面,漁獲物從港口到卸載,再到市場流通也都受到了影響。
CCTV-17:
也就是說,雖然比例是下降1.3%,但是實際的量不是很大,這種情況是否會造成餐桌的魚漲價?
崔和:
因為疫情影響的是整個消費,所以下降的這個量還不會造成價格的大幅波動。但實際上,對漁民等生產者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比如說鰻魚,它售價最貴的規格是一公斤五到七條 ,但由于不能及時出塘,可能長到一公斤3條(人們統稱為菜鰻),這期間需要投喂大量的餌料,但個頭越大越不值錢,言外之意,對漁民來講是有損失的。
CCTV-17:
2021年水產品市場將面臨哪些挑戰?
崔和:
挑戰可能來自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疫情的不確定性。
從2020年國內水產市場的情況看,以國內市場為主銷售渠道的品種受到的影響要低于專門出口的水產品;以商超、市場等為目標市場定位的品種受到的影響,要低于以餐飲消費為主的品種;以冷凍為主的對蝦、羅非魚等品種受到的影響,要低于以大菱鲆、石斑魚等為主的鮮活類水產品,其它國家的情況也類似。由于疫情的不確定性,2021年全球水產品市場或將持續低迷,總體來講,保本經營沒有問題,但要追求較高的利潤不太可能,市場會倒逼產業做一些調整。由于全球經濟處于下滑狀態,勢必會影響產業進出口的走勢。從國內生產來看,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生產和防疫兩不誤,需要科學的管理。對于國內市場的保供,除國產水產品外,近幾年進口水產品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如何做好進口冷鏈的防疫工作,對于進口水產品保障市場的供應也是很大的一個挑戰。因此,對水產從業者而言,2021年一定要找準市場定位,調整養殖品種和經營策略,關注市場行情及市場需求變化,積極依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做出應對。
結語:
各方面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全球疫情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的不確定性,將繼續影響水產行業的發展前景。對于國內的水產從業者而言,要汲取去年的經驗教訓,積極做出應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