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靜
“水產品對改善人類膳食結構、保障糧食安全作用巨大。”全國人大代表、東方海洋董事長車軾近日表示,水產種業創新始終是“藍色糧倉”保障體系的基礎與核心。他建議,以大型專業育種公司為主體,進行育、繁、推全產業鏈科技創新發展,提高水產種業的國際競爭力。
以大型專業育種公司為主體
海洋被譽為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車軾認為,現代海洋牧場建設,不僅是實現環境保護、生境修復、資源養護和漁業資源持續產出等多元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貫徹綠色發展戰略的重要方式。而現代海洋牧場的建設,育種是基礎。
“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具有公益性,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起著事半功倍的關鍵作用。”車軾稱,育種是一項高投入、周期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工作積累。如果沒有穩定的經費支持,單靠成果轉讓根本不可能維持,將導致很多遺傳育種工作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車軾介紹,目前從事育種研究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人力、物力、設施設備等育種條件有限,研究對象過多、目標過于分散,造成研究工作雖然面廣,但系統性和深度不夠。
車軾建議,借鑒國外水產種業發展模式,以大型專業育種公司為主體,進行育、繁、推全產業鏈科技創新發展。水產育種特別是水產動物育種的特殊性決定了水產育種計劃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同時,參與育種計劃的種業企業最好有相對穩定的研發體系,有穩定的保、育、繁技術支撐體系,或自主研發,或與科研院所合作研發。此外,種質保存和育種平臺可以設在企業,而分析檢測和高新育種技術平臺可以設在科研機構。
車軾舉例稱,一個10億株規模的海帶育苗場在北方約需用工100人,隨著勞動力成本逐年升高和招工難度不斷加大,人工成本已經占到育苗直接成本的40%左右。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勞動效率是水產育苗產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建立新品種培育長效機制
車軾稱,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必須建立起新品種培育的長效機制。他建議,在水產種質資源的普查、登記、檔案管理以及育種群體的建立、保存等育種基礎工作方面應該加大支持力度。
車軾以海參育苗舉例,海參育苗目前普遍存在育苗技術參差不齊的問題,并且育苗方法千差萬別,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操作規程,各方面都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調整投餌、換水、用藥方法,造成現在的海參育苗市場混亂,海參苗質量差別很大。“如果不盡快建立起育種的基礎群體和完善的保種技術,一旦這些品種的基因庫遭到破壞,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車軾介紹,與作物種質資源的研究相比,水產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和研發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已有的種質保存零散,缺乏系統性,大多沒有標準化的管理體制和長期的經費支持,部分種類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低,且保存的種質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現有的水產生物種質鑒別方法大多仍停留在形態學分類水平上,缺乏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種質鑒定技術體系。
車軾建議,進一步加強苗種生產管理,規范市場。一是要嚴格實行苗種生產許可證制度,加強證件的發放和管理,嚴禁無證生產單位和個人從事水產苗種生產;二是要督導各行業協會、聯盟充分發揮作用,制定行業規則,實現行業自律,協調供需矛盾,避免惡性競爭;三是對進行良種、新品種苗種生產的企業給予與研發投入相匹配的補貼,與養殖業同等享受所得稅減免政策;四是在環保標準日益嚴格的形勢下,統籌協調苗種生產與環保之間的關系,給予苗種生產企業一定的生存空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