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天氣逐漸轉暖,海、淡水養殖品種結束越冬期, 池塘養殖魚類逐漸開始攝食,但攝食量不大,經過越冬期的魚類體質較弱,鱗片較松散,易受到病害生物侵襲。注意越冬池池水老化及池底的變化,水溫升高適當投餌以增強越冬魚類的體質。對于分池和放養越冬苗種,一定要做好清池消毒工作,放養時要對苗種進行消毒,捕撈、運輸、放養操作要仔細,防止苗種受傷。生產中,還應結合遠期天氣預報,合理安排清池、分池時間。
一、 警惕病害
1.鯉魚、鯽魚、鰱鳙魚、草魚:易發生水霉病、豎鱗病(俗稱白毛病)、鰓霉病、赤皮病。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和高密度精養區。
2.大菱鲆:易發生細菌性疾病及寄生蟲性疾病。重點關注葫蘆島工廠化養殖區。
3.虹鱒魚:易發生細菌性疾病及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重點關注葫蘆島、本溪、丹東養殖區。
4.海參:易發生腫嘴病及腐皮綜合癥。重點關注沿海養殖地區。
5.大宗淡水魚:易發生細菌性疾病、水霉病。
6.河蟹:易發生固著類纖毛蟲病。重點關注盤錦扣蟹越冬池塘。
二、預防措施
4月份引發各種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養殖品種的環境(水質)和養殖品種的內在因素(體質)。
1.調節水質:越冬后的養殖池池水老化,池底污染也較重,魚池水質多為酸性,PH值6左右,不利于魚類生長。此時應加注新水或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同時潑灑生石灰改良底質。
2.加強營養:越冬后的養殖品種體質非常虛弱,易因環境的變化發生各種疾病。因此應盡快恢復越冬品種體質,以增強抗病能力。當水溫達10℃以上時,就要及時馴化投餌。投餌開始時每天定點定時投喂一次,最好在中午,因此時水溫高,魚大部分都上來找食。餌料以配合精碎料或配合顆粒料為好,投餌量視魚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隨著水溫升高,魚的活動量增大,魚的食量也漸漸增大,投喂逐步轉入正常。投喂時,最好在餌料中添加一些維生素C和維生素E,對增強魚的體質、提高免疫力有作用。
3.注意海參應激反應:4月份,河流融冰的“桃花水”大量注入沿海,海水尤其是河口水域鹽度會大幅度降低,一些陸源性污染物增加,切勿盲目換水。要等沿海水質好轉,溫度、鹽度、pH值等理化指標穩定后再酌情換水。這一時期要防止海參養殖池池水分層導致缺氧、水質變壞導致化皮死亡。預防措施主要采取池塘內水循環,有底部微孔充氣的池塘,在晴天的中午適當開機,消除池水分層現象,增加池底氧氣,消除硫化氫、氨氮等有毒有害氣體,同時潑灑微生物調節水質。
4.春季養殖品種苗種投放、轉塘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防止魚體感染引發疾病。
5.外購和自有苗種,一定要有苗種檢疫證明,做到源頭管控,杜絕放養攜帶病原的不健康苗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疫情預報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