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肉類消費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海鮮越發成為常態化的用餐選擇。除了家禽肉類蛋白以外,中國對水產養殖以及進口海產品的蛋白質供應越來越看重。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對海鮮的國內需求正在增強。通過3月份的通貨膨脹數據顯示,當月海鮮平均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8.1%。此外,湖北省的主要小龍蝦省會武漢市的小龍蝦批發價比去年上漲了40%,表明需求有所回升。
伴隨著電子商務迎來發展大趨勢以及“宅”經濟的興起和普及,我國海產電商行業迎來了較好的發展機遇。疫情讓海產電商平臺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大量的流量,并培養了線上消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產電商滲透率,一直充滿“病詬”的海產電商又活了過來并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但是,面對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升級,傳統海產行業卻顯得愈發無力,傳統海鮮從業者們大多面向飯店等B端銷售,區域化、單一品種的批發銷售模式讓他們難以處理以家庭消費場景為主的零售需求。
關于海產電商發展,大家觀點不一:
觀點一:配送上只要冷鏈物流做的好就沒什么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貨源位置的選擇,配送區域最好能接近貨源以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速度。
觀點二:傳統海鮮銷售面向B端用戶,電商在B端用戶面前并沒有收獲很大的熱度,從2021年來看,通過走to C的商業模式應該是有巨大機會。
觀點三:海鮮電商可有大為的,目前海鮮市場混亂,不規范,坑蒙騙的事是常有的,但是用戶的消費意識會逐漸提高,市場總歸要回歸品質,品牌,海鮮市場也是千億級的市場,未來足夠誕生一家大的公司,至于說面臨的問題,早期電商面臨的那么多問不都一樣解決了。
海產電商的最大的問題:新鮮、迅速
海產電商對產品的“鮮”有極高的要求。而目前不少地方的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不完善,這就導致了物流保鮮成本高;再加上對市場把握的精準度有限,賣不出的貨品容易形成積壓,海產品質量無法把控,食用安全就成了難點。
信任是市場交易中的重要因素。買方和賣方之間的相互信任,一方面生產高質量的蝦,另一方面為作物支付公平的價格。
在產品保鮮與配送速度方面,海鮮電商正在逐步改進
“微凍技術”為海鮮電商保駕護航
剛殺的魚,密封后放入微凍水箱中,不一會兒就被冷凍住,盡管摸上去硬邦邦的,但魚肉的紋路仍能看得一清二楚,可見微凍技術的保鮮能力。
“傳統海鮮電商冷鏈物流將海產品進行普通冷凍后加冰袋打包,這一過程極大地破壞了海產品的新鮮度。而微凍技術不會破壞海產品的細胞,在解凍后能讓其‘復活’,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海產品的新鮮,原生原產原味、海養海生海產才是海鮮的精髓,微凍技術讓海鮮的鮮美得以保存。
海鮮配送新玩法
1.門店到家
這是線下與互聯網的結合的模式,玩家基本是傳統企業(除阿里巴巴)。其中,社區門店到家模式未來經營深度依賴成熟供應鏈體系及規模效應, 超市+餐飲到家模式進入調整期,像這個模式的有物美超市和多點,還有京東到家和永輝超市的合作,以及阿里巴巴的盒馬鮮生。這些app都保持高速增長的速度與目標;傳統商超到家模式盈利模型已被初步驗證,未來持續深耕,是綜合發展的重要一環。綜合來看,門店到家的主要問題是資本消耗過大,在速度和資本上尋求平衡不容易。
2.平臺到家
這是互聯網整合線下的輕模式,技術輸出優勢顯著,特別典型的就是叮咚買菜,已成功多輪融資,還有每日優鮮等平臺,這些產品的優勢需要長期積淀,深度依賴于經驗與規模。供應鏈涵蓋采購(源頭直采+區域統采)、買手(經驗及數量)、物流中心建設以及加工中心建設多方面,是制約企業跨區域發展的關鍵因素。
3. 社區到家
這是覆蓋面積小一些的應用,一般只為社區團購作服務,而海鮮市場也可以進行小規模的團購,便民便己,該模式的優勢是可以延伸出其他團購產品,可以幫助社區促進消費。
海鮮市場覆蓋不同的消費客群與消費場景,海鮮生鮮市場的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海鮮相關企業注冊量增加,2019年相關海鮮企業的同比增長率為20%,好多企業也想在市場中分杯羹。因此想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還要有非常果斷的判斷力和營銷策略!
然而,目前電商已進入競爭白熱化的階段,如今,當互聯網圍繞著流量、用戶、營銷、運營等的增長遇到天花板時,海產電商實質上已經進入到了關于生鮮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競爭。
而對于在全面數字化和供應鏈的深耕之下,通過更多可持續復用的用戶流量和建立的差異化優勢從競爭中突圍而出,2021年對與海產電商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而它的下一段征程能否打好、又能否迎來另一片商業新天地,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