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10月到2019年底,一套專屬珠海白蕉海鱸的養殖尾水處理系統實現了從圖紙到生產應用的快速轉化。據了解,該系統的核心是池塘養殖片區尾水原位處理模式,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養殖生態團隊研究員朱長波及團隊成員研發,經處理的養殖尾水能達標排放,對保護環境、加快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朱長波介紹說,該系統是為珠海白蕉海鱸養殖池塘“量身定制”,同時適用于大多數半咸水養殖品種的尾排水處理。技術團隊注重因地制宜實施系統構建,降低建造成本,產業化前景廣闊。目前,團隊已經啟動新的攻關課題,融入更多先進、環保的理念,為珠海海鱸養殖打造升級版的尾水處理系統。
一年建成池塘養殖片區尾水原位處理系統
以2018年廣東省級促進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現代漁業發展用途)項目“廣東白蕉海鱸現代化養殖示范園”為依托,朱長波和團隊成員自主設計,在珠海強競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海鱸養殖基地建設了規模化池塘養殖區養殖尾水原位多級生態處理系統1套,投入使用近一年,運作效果良好。該項目由原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珠海市財政局組織,珠海強競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和南海所負責具體實施,地點位于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福生圍,臨近珠江雞啼門入海口。
朱長波告訴記者,隨著珠海白蕉海鱸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市場需求不斷增強,養殖產量隨之提升,創下15000斤/畝的高產紀錄。然而,生產規模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尾水排放問題。“為了保持池塘水質清新,養殖海鱸需要進行每月一到兩次的大換水,出于環境保護的目的,尾水綠色處理需求凸顯。”基于這樣的背景,項目提出建設尾水處理系統的要求。由于養殖尾水處理涉及多種工藝,而且海鱸屬半咸水品種,國內尚沒有太多成熟的處理方法。通過借鑒浙江等省在淡水養殖尾水處理方面有關的成功做法,再針對珠江口的半咸水養殖環境對生物處理環節進行改良,依托養殖區現有的排水河涌體系,朱長波團隊創制了一套適用于咸淡水環境的“池塘養殖片區尾水原位處理系統”。在200畝示范養殖池塘區里,尾水處理設施面積約占7%。
“項目的實施時間非常緊迫,一年內要完成方案制定和工程建造。”朱長波等人負責項目整體方案規劃、尾排水系統設計及優化技術支持、運行情況跟蹤監測與評估等工作。2018年10月,相關工作正式啟動,工程主要集中在對尾排水河涌和溝渠的疏浚、整修以及養殖尾水原位多級生態處理系統建設等,對原有的排水溝進行擴寬和加深,最大限度降低建造成本和占用的土地資源。“這樣養殖戶才有較高的接受度,利于日后的產業化推廣。”朱長波補充道,實際上清理的排水渠比計劃中的要多,總長750米,寬5~8米。
養殖尾水無機氮含量達一級標準
通過尾水處理系統的建設,一方面,大大改善了養殖環境,讓原本雜草叢生的地方變得整潔有序,提高了整體的感官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將富含營養物質的尾水處理成可重復利用的養殖用水,當中有什么秘密?
朱長波介紹道,池塘養殖片區尾水原位處理系統的組成包括:沉淀池、生態過濾池、生物浮島凈化池、生物膜凈化池、MBBR曝氣池等五個凈化處理環節,其中,在生物過濾池中投放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類2000余尾,生物浮島凈化池的植物覆蓋率達60%,可選用西洋菜、空心菜、美人蕉等植物品種。通過養殖尾水原位多級生態處理系統不同模塊的效用,依次實現養殖尾水中的泥沙及大顆粒沉淀、小顆粒濾除、無機氮磷吸收、有機質分解、可溶性有機質分離及氨氮的去除,逐級降低尾水有害物質含量,最終實現尾水達標排放或循環使用。
為了評估尾排水處理系統的實際效果,研究團隊分別于2018年11月14日、11月22日,在沉淀池上游、沉淀池下游、生態過濾/生物浮島凈化池下游以及MBBR曝氣池下游等4個位置進行了水樣采集,每個位置取3份樣品,進行氮磷等指標的檢測。結果顯示,水樣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含量分別降低49.8%和36.6%以上,化學需氧量和懸浮物濃度分別下降48.8%和66.7%。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行業標準《海水養殖尾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一級海水養殖尾水的無機氮應小于1mg/L,第二批水樣中無機氮含量從1.37mg/L降低為0.72mg/L,符合標準。
2019年底,該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驗收專家評價道:“該尾水處理系統基于養殖區集中排污渠進行建設,因地制宜,不額外占用養殖空間,成本低,易推廣。”
尾水處理能力提升3倍以上
2020年下半年,該養殖基地由珠海粵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接手經營,并對養殖環保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設一套規模更大、功能更完善的養殖尾水處理系統提上日程。2021年3月20日,珠海粵順公司邀請南海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寧波大學等國內多家水產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優勢學科團隊,共同研發升級版的白蕉海鱸池塘養殖尾水處理系統。
朱長波指出,2018年建設的處理系統規模比較小,有兩個不足之處,一是處理能力較低,二是末端缺少生態濕地環節。針對以上問題,研發人員決定設計出一套適用于600畝養殖水面的尾水處理系統,換而言之,新系統將尾水處理能力提升3倍以上。具有做法包括:將700米的生態溝擴展至4000米,在最后一個處理環節增設60畝人工生態濕地等等。朱長波向記者透露,目前正加緊推進新系統的方案設計工作,在進展理想的情況下,新系統在今年夏天就可以動工,預計在今年內完成基礎系統建設。
“為了便于推廣,我們希望盡量減少尾水系統建立對水產養殖生產的影響,除了降低建造成本,還盡可能多利用原有的基建設施,并且盡可能增加處理系統的經濟產出。”朱長波表示,工程對池塘運作沒有太大影響,施工期間可照常進行生產。不僅如此,系統具有較高的適用性,未來將加大推廣力度,助力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