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強大種業,摸清現有資源并做好儲備十分重要。為充分掌握好現有水產種質狀況,搶救珍貴種質資源,近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啟動全省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現場摸查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的養殖場(戶),整個普查預計用時3年完成。
據了解,此次普查是首次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以期摸清廣東水產種質“家底”和種質資源發展變化趨勢,開展搶救性收集保護,發掘一批優異資源,對全省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廣東是中國水產養殖第一大省,也是水產種業第一大省,水產苗種繁育和研發水平領軍全國,各類種苗年產量超過1.2萬億尾,其中淡水魚苗年產量超過8000億尾,占全國60%以上,海水魚苗接近全國40%,蝦苗產量占全國40%。這些年來,廣東選育出20多個優良品種;儲備了四大家魚、對蝦、石斑魚、珍珠貝、羅非魚、鱖魚、鱸魚、龜鱉等一批重要的水產種質資源。
為更好地完成普查工作,近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組建6個技術培訓專家組,統籌協調全省和指導各地開展普查工作。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漁業發展處負責人介紹,本次普查實施時間自2021年4月起到2023年12月止,計劃利用3年時間,完成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市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的全面普查,目前初步摸查出廣東省養殖、苗種場超過21萬個,面上普查工作當年完成。
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發布消息,開展我國首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6月17日,又發布了工作細則和操作手冊,全國各地的普查工作正式推開。據規定,普查主體面向從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種、繁育、養殖的企業、合作社、個體戶等水產養殖場(戶),分為水產原良種場、遺傳育種中心、苗種場和普通養殖場等。
根據普查目標,明確了以下7個方面普查內容:普查主體信息;資源名稱、類型、所屬物種名稱、用途類型;區域分布;群體數量;資源評價;資源照片;資源利用情況。普查方式采用基本情況普查和系統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基本情況普查定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之后進入種質特征特性測定、遺傳多樣性評價等系統調查以及重點區域現場核查。
目前,基本情況普查階段工作已展開。下一階段,經過數據核查,種質資源鑒定、篩選,數據庫建成,活體資源保存等一系列工作后,2023年6月到2023年12月,將由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編寫廣東省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狀況報告,發布廣東省首部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名錄。
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廣東不少水產品種,都通過天然種源而得到提升,例如草魚品種改良、生魚(烏鱧)通過不同品系雜交實現全飼料養殖、鱖魚通過引入天然種源達到種質穩定等等。通過本次種質資源普查,第一次全方位、完整盤點廣東水產種質“家底”,將為助力種業建設升級、打贏種業翻身仗,發揮重要作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