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強國守初心,恪守師德育新人。在上海教育系統,有這么一群教師,他們堅守立德樹人初心使命,用執著與激情講述教育故事。
他們精心施教,把青春年華奉獻給特殊教育;他們潛心學術研究,培養復合型科技人才;他們瞄準“卡脖子”問題,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貢獻智慧;他們是講臺上的“大先生”,他們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他們用教書育人的實際行動書寫了“為學、為事、為人”的感人故事。讓我們一起為2021年上海市“為人、為師、為學”優秀教師楷模喝彩!
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老師
踏荒漠,上高原
點燃西部漁業之光
進漁場、下池塘
譜寫河蟹產業新篇章
王成輝,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魚類和河蟹的種質資源與種苗工程研究20余年,較長期在生產單位從事較為艱苦的野外試驗工作,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科研成果在產業上創造出顯著的效益。
踏高原荒漠,燃漁業之光
亞東鮭魚是西藏自治區亞東縣的特有魚種,屬于自治區二級野生水產保護生物。由于“高海拔”、“超低溫”、“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長”、“馴食成活率偏低”等原因,亞東鮭魚未形成有效產業。自2015年以來,針對技術缺乏和人才匱乏等制約亞東鮭魚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王成輝教授在學校黨委的指導和有關部門的關心下,以“扶貧先扶智,興業先興技”為指導思想和總要求,先后27次深入西藏亞東縣的生產第一線開展了亞東鮭魚人工規模化繁育的科技攻關與人員、技術培訓,最得了顯著成效,攻克了亞東鮭魚的親魚培育、催熟促產、人工授精、控溫孵化、苗種培育與成魚養殖等關鍵技術;指導建成了1個亞東鮭魚繁育基地、4個苗種培育基地、5個工廠化車間和1個成魚產業園,使亞東縣成為國內魚苗產量和養殖面積最大、功能最完備的單個鮭鱒魚類產業化基地;為亞東縣培養了7名技術骨干和50名鮭魚養殖合作社成員;發展起了亞東鮭魚產業,帶動亞東縣3個鄉鎮4個村(居)849戶、2343人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6戶、442人,使亞東縣成為西藏第一個脫貧摘帽的縣。王成輝教授助力亞東鮭魚的產業化之路,是成功探索形成的“建成一片基地、攻克一串難題、傳授一套技術、培養一批人才、支撐一項產業、脫貧一方民眾”的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之路。
除西藏外,王成輝教授還進行了新疆額爾齊斯河特種魚類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研究,將新疆冷水魚類推廣至全國20余個省市區進行養殖,帶動了新疆本土和內地對額爾齊斯河特種魚類的開發利用熱潮,相關成果兩次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進步二等獎。王成輝教授為塔里木裂腹魚的人工繁育與資源保護四次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作為技術負責人,為青海門源縣冷水魚繁育基地建設提供從場地選址、建設方案、技術路線等一整套技術服務,使其成為青海省內第二大生產、銷售鮭鱒魚苗種的基地。
夢系產業,蟹行天下
王成輝教授圍繞河蟹產業的“種”和“養”兩大核心問題,綜合應用多學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從種質研究、創新和應用三級實施層次進行了原始和集成創新與應用,查明了中華絨螯蟹的種質特性,建立了種質鑒別技術,建立了國際上覆蓋范圍最廣、群體和樣本數量最多的絨螯蟹種質數據庫;創建了“系內群體選育+系間配套雜交”河蟹配套系育種技術,選育出的中華絨螯蟹“江海21”品種具有生長快、步足長、額齒尖、形態好等特點,在產業界享有“大長腿”之美譽,結束了上海長期以來河蟹有種源無良種的尷尬歷史,實現了上海河蟹從種源向品種的歷史性跨越。王成輝教授作為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專家,帶領團隊成員開創了上海和全國生產優質清水大閘蟹的局面,促進我國河蟹產業走科技養蟹、質量興蟹、綠色強蟹、品牌促蟹的新型發展之路,推動我國河蟹產業從“大養蟹”,到“養大蟹”,再到“養名蟹”的發展新歷程,相關成果獲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師生情,融于水
王成輝本著與學生是工作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學業上的師生這一理念,將實驗室和課題組看作為一個寺家庭,以家長的角色關愛學生,關心學生的全方面發展,不僅在學業上進行傳授,更在為人做事上予以指導,力求學生在求學期間學好書、做好人,鑄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作為長期與“水”打交道的老師,王成輝教授教導學生要向水一樣平凡,但又奮斗不息;像水一樣平實,卻又內蓄千鈞。王成輝教授與學生的情誼看似像水一樣平淡,但又源遠流長。學生說到:“王老師既是我們的老師,又是我們家長,更像我們父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