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廣東省高位池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作研討會在吳川舉行,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教授何建國,國家大宗淡水魚體系崗位科學家、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謝駿等9位專家學者一行,參觀了吳川市高位池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的室外生物絮團模式與“三池兩壩”模式,并進行深入研討,高度肯定湛江市、吳川市高位池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作成果,認為這種高效的“湛江模式”值得認真總結、優化后推廣。
當日上午,專家學者一行來到吳陽鎮金海岸附近的中農國際農業集團生態養殖場、朱慶軍養殖場考察高位池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情況。據了解,“中農”的室外生物絮團養殖模式是在養殖過程中利用生物絮團來分解蝦的糞便和亞硝酸鹽等,養殖全程不用藥物,不需要換水,多余的菌團通過在池邊安裝壓濾機吸取清走用作肥料。另一種采取的是三級凈化池處理的“三池兩壩”模式,尾水處理排出的水質達到“不黑不臭”,治理效果顯著。
據了解,吳川海水高位池養殖面積9230畝,主要養殖品種為對蝦,年產量達13000多噸,年產值超10億元。去年8月,媒體曝光了吳川吳陽鎮金海岸養殖尾水排放導致環境污染的問題。對此,該市高度重視,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開展核查整治工作,引導和鼓勵高位池養殖戶建設尾水治理設施,共投入資金4800萬元對建好設施的養殖場按每個場3萬元進行獎補。經過努力,在今年6月底前,該市所有高位池養殖場已完成整治。建好的尾水處理設施已正常運行,尾水排放達到“不黑不臭”的標準。該市還制定了相關監管制度,由養殖場所在地鎮街負責跟蹤督促養殖戶做好尾水處理設施的運營維護,生態環境和農業農村部門不定期抽查設施的運行情況,確保尾水治理設施正常運行。
湛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康平也介紹了湛江市水產養殖高位池尾水專項整治工作成效與經驗。至目前,全市91%的高位池都建設了尾水處理設施,經處理后的尾水達標,有效杜絕了尾水直排現象,廣大養殖者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普遍得到了提高,推動了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參加研討會的9位專家學者認為,對蝦結合生物絮團技術養殖、與生蠔等貝類養殖銜接,使養殖尾水成為資源,可以全利用,這是今后研究發展方向,循環利用養殖用水,對蝦+生蠔等貝類養殖達到碳中和,經濟效益好又綠色環保,前景廣闊。高效、安全、集成的“湛江模式”值得推廣。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陳文高度肯定了湛江市、吳川市的養殖尾水治理成果。他希望專家學者盡快將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水產養殖中,總結出3~5種簡單易行可推廣的尾水治理模式向全省推廣。農業部門要科學制定出養殖尾水的治理排放標準。多方努力,共同為廣東水產養殖尾水處理尋找到有效、經濟、完善的解決方案。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