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鮠又稱江團、鮰魚,周身無鱗、肉質鮮嫩,因吻部較長而得名。早在宋代,其就成為長江沿線居民的經典菜肴。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曾作詩《戲作鮰魚一絕》: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
長吻鮠雖好,但由于無法人工繁育,長期以來人類只能從野外捕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長吻鮠野外生產空間被壓縮,野生資源銳減。
為此,按照國家部署,四川省率先在全國建立了長吻鮠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長吻鮠原種場。到目前為止,四川省長吻鮠種場仍然是我國唯一一個以長吻鮠為保種對象的國家級原種場,其不僅致力于種質資源保護,而且還著力于種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從2005年建成運行生產,十余年來,原種場不僅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保種模式,而且還成為我國長吻鮠人工繁育養殖產業突飛猛進的一架發動機。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四川省崇州市隆興鎮的四川省長吻鮠原種場,一探究竟。
科研攻關選出好苗子
走進原種場,開闊的水面映入眼簾。
“可別小看這池塘,里面都是優質的野生長吻鮠原種,是不少良種場重金求購的種業‘芯片’。”四川省長吻鮠原種場場長魏震打趣道。
長吻鮠原種從何而來?每年初夏,四川省長吻鮠種場工作人員準時出現在長江上。此時正是長吻鮠野生苗種的活躍期。他們乘一艘小船,不斷在江中撒網,只為找到這些野生苗種。相比人工繁育的魚苗,野生苗種保存了最原始的基因,抗逆性較強。
采集到的野生苗種,在第一時間被送到宜賓市魚類保護增殖放流站進行馴化培育。一年后經篩選,再送往四川省長吻鮠原種場繼續培育和選擇。
“人工可控養殖條件和選育技術為長吻鮠的生存提供了優質的環境,保存種群數量比野生環境下大大提高。”魏震表示。
為了更好地保種育種,近年來,原種場積極與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進行原良種的遺傳性狀研究,通過科技手段選留性狀更好的進行保存。
魏震介紹,自2005年該場建成運行生產,十余年來,探索形成了長江捕撈、馴化整理、選種保存、放歸自然和提供原種親本的保種成熟經驗模式。
據統計,“十二五”以來,四川省長吻鮠原種場共采集馴養吻鮠原種5.4萬尾,獲得原種3萬尾6萬公斤。
占據產業高端為全國供種
增殖放流恢復野外種群是四川省長吻鮠原種場肩負的重要使命。每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增殖放流活動如期開展。數千尾長吻鮠放歸長江,回到它們出生的地方。
除了增殖放流,原種場選育出的長吻鮠親本成了各大良種場的搶手貨。近兩年,原種場向社會提供長吻鮠親本1100尾。
“2003年左右,四川省長吻鮠人工繁育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原種場的建立恰逢其時,為長吻鮠人工繁育養殖行業安上了‘發動機’,快速前進。”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水產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我國特有的名貴淡水經濟魚類,長吻鮠養殖效益好,農戶畝均效益超過3萬元,較養殖常規魚類增加1倍以上,已經成為當地富民增收的優勢產業。
如今,四川不僅年產長吻鮠超萬噸,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占據了全國近一半的份額,而且還牢牢占據了產業鏈的種業高端,全省共繁育苗種約兩億尾。云南、貴州等10余省市的長吻鮠苗種80%都來自四川。
“四川水產走的是小而美的精品路線。”該負責人表示,四川總的養殖產量比不過沿海省份,但是四川省水產名特優發展較好,堅持“你無我有、你有我精”的思路,長吻鮠就是典型。
場地合作實現技術輸出
原種場的魚塘里,金黃的水稻如同竹筏一般,漂浮在水面上。“這是為了降解魚塘中的有機質。”看出記者的疑問,原種場工作人員熊銀林主動解釋道。
原來,經過多年的技術儲備,四川省長吻鮠原種場在保種育種的傳統業務范圍之外,正不斷嘗試技術輸出。
今年,原種場就與崇州市合作,建設了稻漁共生科創中心。依托原種場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撐,招引企業實體和科研院所,欲將中心打造成科技服務型實體組織。目前,中心已有通威集體、四川農業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
“通過稻漁科創總部,發揮水產領域專業人才的科技引領作用,開展稻漁綜合養殖培訓;通過稻漁孵化繁育基地,開展宜稻水產原品種改良、新模式試驗,提升稻漁品質及產量,增加稻漁綜合種養經濟效益;通過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示范推廣稻魚、稻蝦、稻鱉等稻魚綜合種養新模式、新技術。”魏震表示,中心一總部兩基地的構架已經清晰。
對于“十四五”,四川省長吻鮠原種場有非常具體的設想。“未來5年,錨定3個目標。”魏震表示,一是要建設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推進智慧漁業建設;二是要建設長江上游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三是要建設水產綜合服務中心,打造全省水產人才培訓基地、漁業技術推廣服務平臺和漁需物資倉儲及交易服務中心等水產產業綜合服務體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國內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