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時代背景下,水產養殖尾水排放與水環境治理的矛盾愈發凸顯,因地制宜探索低碳減排技術成為水產綠色養殖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漁業同樣需要做出相應改變。在此背景下,尾水減排、碳匯漁業等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而優質水環境亦能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水產品。珠江所謝駿團隊技術成果“淡水池塘環境生態工程調控與尾水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已在養殖尾水排放問題上做出突出貢獻,本次通過采訪珠江所謝駿研究員,了解其團隊在尾水處理方面有何新的進展及突破。
記者:“淡水池塘環境生態工程調控與尾水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請您介紹一下該項目的工作內容。
謝駿:針對池塘養殖生態環境惡化和養殖尾水超標排放等問題,以“池塘環境生態工程調控及尾水減排關鍵技術”為核心,原創性發明了一套包括池塘水環境調控設施工藝與技術、強化型生物膜池塘尾水脫氮技術、有機物高效利用的微生態減排技術為一體的技術體系,解決了養殖三大污染物“卡脖子”的技術瓶頸。
創新出三種綠色養殖模式,池塘尾水模塊化人工濕地減排,適合塘租相對便宜的地方,如惠州;高效增氧式推水設施減排,即利用設施化與池塘相結合,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全系統智能化減排,從源頭開始對飼料投喂進行智能控制實現,如廣州市誠一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應用。創制了25個脫氮除磷高效微生態制劑產品,提供了整套經濟可行的達標排放工藝方法,應用面積達32萬多畝,養殖過程節水減排18%-80%,提高飼料效率8%-15%,相關成果被國家級媒體專題報道。該成果體現了技術創新和集成創新,發明點突出,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顯著,為落實我省養殖池塘升級改造綠色發展及美麗鄉村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我們還與上海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共同研發了太陽能式增氧機,利用太陽能實現了養殖水體水層交換,達到了解決水產養殖污染和提高養殖效果的目的。
記者:尾水減排模式分為哪幾種方向,可以介紹一下應用的情況嗎?
謝駿:我們針對廣東的情況,將廣東省的主要水產養殖分為6大類14種治理模式,包括淡水集中連片池塘養殖、淡水分散型池塘養殖、海水高位池養殖、海水普通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6大類型,包括三池兩壩尾水處理模式、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模式、漁稻共作尾水處理模式、溫室魚菜共生處理模式、一池一渠”簡易尾水處理模式、塘養殖底排污尾水處理模式、塘養殖三級過濾池尾水處理模式、海水高位池養殖尾水處理模式、池三槽尾水處理模式、水稻漁耦合尾水處理模式、工廠化養殖尾水處理模式、池塘岸基一體化設備尾水處理模式、陸基集裝箱尾水處理模式、跑道式尾水處理模式等14種。這些模式在廣東省均有應用,成為各地的示范基地和樣板。
記者:尾水減排目前的推廣情況如何?
謝駿:廣東尾水治理的推廣情況是這樣的,2018、2019年開始廣州市開展了尾水治理的推廣工作,佛山也在那個階段開展了養殖尾水產排污測算并制定了池塘改造尾水治理的方案。今年珠江三角洲百萬池塘轉型升級的工作已經按照計劃在如期實施中,吳川、惠東的高位池已經全覆蓋治理完成。目前省農業農村廳正在啟動30個美麗漁場的建設。
記者:雙碳目標的實現,也影響著水產行業的發展,您覺得水產養殖與碳中和存在怎樣的關系?
謝駿: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問題,難以系統完整的回答。我舉幾個例子,第一個就是飼料生產企業,需要節約用電,低電耗的飼料生產方式更低碳。第二個就是生蠔養殖,一畝生蠔養殖相當于七畝的紅樹林的固碳。另外,花白鰱是碳匯,大多數海水魚的養殖也是碳匯。總體而言,發展水產養殖,就可能有利于碳中和。此外,我們推薦在養殖池塘上面架設一定比例的太陽能板,對于碳中和也是一種貢獻。
記者:欲實行低碳減排,池塘改造刻不容緩,廣東省目前的池塘改造情況如何?推廣上有什么障礙?
謝駿:池塘改造一是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核心在于分開設置進排水渠道;二是做尾水處理;三是做綠色養殖模式,如魚菜共生模式。推廣上面仍然有一些障礙。首先來說,目前還沒有出臺廣東省的尾水標準,池塘改造尾水減排的目標仍然不確定,沒有從法規層面錨定目標。其次,還有很多人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的認識不到位,導致行動緩慢。再者,池塘改造資金投入大,仍然有較大缺口。此外,廣東的養殖密度是全國,可能也是世界最大的,因此減排工作壓力大,廣東的工作做好了,全國其它地方相對就有參考了。
記者:在尾水治理方面,您認為養殖戶個體處理和規模化集中處理哪種更為合適?
謝駿:各有利弊。個體戶處理宜采用一體化設施進行處理,由于養殖面積小,盡量采用少占池塘的處理方式。規模化集中處理可以采用三池二壩的典型方式統一處理,統一運維。
要落實尾水治理模式與技術,建議提高養殖群體的思想意識,充分認識水產養殖尾水綜合治理的重要意義;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開展科學研究,加快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的制定與頒布;加大治理投入,開發新型水產養殖模式,建設示范基地,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設立養殖尾水綜合治理專項資金,全面開展生態修復。
記者:目前養殖戶對于尾水治理的觀念怎么樣了?政府是否有新的相關扶持政策?
謝駿:養殖戶大多數還處于觀望之中。今年9月召開了全省大會,針對珠三角9市動員宣貫,農業農村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各市縣區均已經制定了3-5年的行動計劃,且出臺了對應的獎補政策。廣東推進百萬畝池塘升級改造,是在指導養殖企業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好地對接今后我國出臺的強制標準,將促進水產養殖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相關內容:千萬畝養殖池塘面臨改造升級,尾水綜合治理勢在必行,這場會上,院士、專家給出了意見】
記者:今年您和團隊在低碳減排的技術、模式等方面又有了哪些突破?
謝駿:我的團隊在國家藍色糧倉課題支持下,突破了一批高效水過濾材料和高效脫氮工藝,也形成了尾水高效利用的藻類光反應器技術。
記者:您和團隊未來的研究方向是怎么樣的?
謝駿:我們將繼續堅持水產養殖低碳減排技術的研發,盡快提供珠江三角洲百萬池塘轉型升級的全套技術和模式,引領世界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