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魚蝦螺“住”進樓房里,這是海南文昌會文鎮水產養殖戶曾廣能之前沒有想過的事。曾廣能的父輩是漁民,常年在馮家灣“討生活”,之后“上岸”發展水產養殖。“村民們世代靠海吃海,以前都是露天養殖,現在東風螺住‘別墅’,是個新鮮事。”
水產養殖業是馮家灣漁民依賴多年的生計。上世紀80年代后,受馮家灣優良的自然條件吸引,一批科研院所和水產企業紛紛入駐馮家灣,帶來先進的育苗技術,拉動養蝦業、飼料業、網具業等整條產業鏈發展,馮家灣因此成為知名的“蝦苗谷”。
據文昌市農業農村局介紹,2020年,文昌市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超過3.56萬畝,年產對蝦2.61萬噸。同時,文昌蝦苗年產量1578億尾,產值15.6億元,占全省蝦苗產值的80%以上,占全國市場份額近30%。
因為利潤可觀,許多馮家灣沿海漁民放棄出海捕撈,上岸學起養殖。然而由于沒有科學規劃,缺乏監管,粗放式的水產養殖粗放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局部海域水質下降,部分區域沙灘出現淤泥化污染等問題。
近年來,曾廣能等年輕一輩的漁民逐漸認識到,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產業難以為繼,必須謀求良性發展。在這些年輕人的帶頭下,馮家灣禁養區內的84戶養殖戶如今全部完成清退,外圍整改和生態修復工程也同步推進。
2020年,文昌市規劃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鼓勵當地養殖戶“上岸”“上樓”養殖,探索近海養殖產業發展新路徑。今年5月,曾廣能等首批4戶養殖戶正式在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的兩層養殖廠房進行東風螺、東星斑、銀鼓魚投放試養,開啟他們的“車間化”養殖新模式。在三年試養期內,園區對他們免收廠房租金、供水等費用。
記者近日走進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看到,首棟示范養殖廠房共2層,魚蝦螺采取多層養殖模式。廠房跨梁架空結構下,數十個船型水池排列有序,由給排水管道、供氧管道等串聯成一體。廠房可以通過人工調節室內溫度和光線,為不同種類海產品提供適宜的繁育和生長環境。
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管委會工作人員歐陽吉隆介紹道,新型生態養殖廠房設計為多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抗臺風暴雨能力強,同時廠房從深海抽水養殖,并采用循環水養殖技術,具有節水、節地、可控性強、低風險、水產品質量高等優勢,整個生產環節可控。此外,園區對尾水采取統一治理,確保達標排放,解決生態環保問題,讓養殖戶沒有后顧之憂。
“幾個月時間,就已有兩批東風螺螺苗順利賣出,產生了經濟效益。”曾廣能說,與傳統養殖場相比,工廠化養殖車間生產條件可控,孵育的東風螺苗品質更加穩定。
據了解,文昌市已與保險公司合作,在產業園建立了水產養殖保險、水產種苗保險和水產品價格指數保險3個險種,由政府補貼保費,為養殖戶提供更多保障。
為促進當地漁民轉產轉業,“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閑漁業走”,產業園后期還將規劃發展旅游、餐飲、住宿、購物等服務業,為當地轉產轉業漁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今年5月,以馮家灣為核心的文昌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入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錄。不少水產企業和科研院所“慕名而來”。截至目前,產業園已引進正大集團、海大集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14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
渤海水產育種(海南)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何強稱,該企業主要生產南美對蝦種苗,馮家灣基地建成投用后,由公司自主繁育的南美對蝦種蝦年產量可達20萬對。何強說,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從深海集中取水、統一供水,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海岸生態的破壞,同時有效提升水質,降低企業取水的成本,這對蝦苗育種企業來說具有吸引力。
歐陽吉隆告訴記者,產業園還承擔著打造國家水產種業南繁基地的重任。未來,園區將建立種苗繁育聯合研究中心,吸引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等在園區設立科研機構,構建熱帶水產苗種南繁基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