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住”在28℃的恒溫大棚里,無懼氣溫突變;一個直徑12米的圓池,可養殖1萬尾魚苗,產量可達5000公斤……時下,陸川縣大橋鎮出現一種新的高密度養魚方式,既環保又高效,標志著在當地頗有基礎的養魚業正在進行提檔升級。
林威龍的養魚大棚及旁邊正在建設的養魚池。
一個池子可養殖1萬尾魚苗
產量是傳統養魚方式的10倍
日前,在大橋鎮大塘村一家公司的養魚基地鋼結構大棚里,25個圓形池子整齊地分布著,每個池子里都放養著加州鱸魚。大棚一側是正在施工中的35個養魚池,工人在用水槍沖洗清理池子里的淤泥,新大棚的建設在抓緊進行。
大棚里,基地負責人林威龍在往魚池里投放魚料。一把魚料下去,立即引起池里一陣喧鬧,魚爭先搶食。林威龍介紹,不同的池子養殖不同生長階段的魚,剛開始喂養的魚苗很小,只有三四厘米長;已飼養了一段時間的魚,有人的中指般大小。“這個基地去年5月動工建設,11月底投入生產。”林威龍說,每個魚池直徑12米、深1.5米,蓄水量大約180立方米。
林威龍在介紹魚池運作原理。
“這種養魚方式叫‘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林威龍介紹,采用這種養魚方式,每個池子可以養殖1萬尾加州鱸魚苗,1尾魚苗長到0.5公斤以上就是成品魚,大概需要10個月。林威龍作了一個對比,采用傳統的養魚方式,1畝魚塘在一個養殖周期內的產量是3000公斤左右;而采用“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方式,1畝魚池在一個養殖周期內的產量是30000公斤,等于傳統養魚方式的10倍。而且一個人可以管理數十個魚池,極大地減少了勞動力。
眾多“黑科技”加持
養魚不再“靠天吃飯”
記者觀察到,養魚大棚的主體是鋼和透明玻璃結構,頂部為遮陽材料,透光性極好。每個魚池的主體用鍍鋅鐵皮打造,然后在池子的內壁覆上厚厚的藍色篷布防止漏水,往里面加注水到達一定高度即可養魚。雖然池子里的水是“死水”,但會逆時針沿著內壁流動。原來,玄機在于池子的內壁沿著圓弧每隔120度安裝一臺由鼓風機改裝的“吹水器”。“吹水器”不停地往水里吹風,從而帶動水流動,同時給魚帶去足夠的氧氣,防止其在狹小的空間窒息,可謂一舉兩得。
林威龍察看魚苗長勢。
林威龍介紹,通過特殊的設備,養魚大棚里保持28℃恒溫,這是最適合魚生長的溫度。“這樣一來,養魚幾乎不會被外部環境影響,不用擔心溫度太冷或太熱,不再‘靠天吃飯’。對比傳統養魚方式,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當下,發展養殖業必須環保,魚糞如何處理是個難題,林威龍自有“妙招”。他將魚池底部建成錐形,中間地勢低,排水孔就設在中間。魚糞比水重,自然會集中到魚池底部。當魚糞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往池里加水,使池里的水壓比外部的水壓高,魚糞就會被水壓通過排水管道排出,魚池環境得到凈化。“我們把這個系統稱為‘魚馬桶’。”林威龍笑著說。
近幾年,為實現大棚里圓池循環水養魚,林威龍不斷摸索,解決了一系列難題,制作出多種相關設備,申請了多項專利并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其中,“一種養魚池保溫增氣系統”“一種高密度養魚池”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創新養魚方式,助推行業發展
怎么會想到在池子里進行高密度養魚?其實,林威龍的創新靈感來源于他的從業經歷。他是土生土長的大橋鎮瓜頭村人,當地具有深厚的魚苗孵化產業基礎,而且他家祖上就是從事魚苗孵化產業的,一直傳承到他這一代。
“現在基地里養魚用的池子,原型就是我們傳統的孵化魚苗用的產卵池。”林威龍介紹,一般來說,到了每年的7月底,傳統的孵化魚苗用的產卵池就會隨著魚產卵結束而停止使用,等到第二年的三四月才會重新啟用。這樣,產卵池就閑置了大半年。于是他想,為什么不用閑置的產卵池來養殖商品魚呢?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開始在產卵池養魚。
剛開始時,池子非常簡陋,設備沒有現在這么完善,林威龍不敢在池子里養殖太多魚。沒想到,他這一試竟然大獲成功,他深受鼓舞,繼續琢磨如何使魚的產量更加穩定,并且可以規模化養殖。后來,在他的努力下,設備逐漸完善,并且將露天池子“搬”進了大棚里。目前,在他的養殖大棚,一個直徑12米的圓池養殖1萬尾加州鱸魚,產量可達到5000公斤。同時,還可對魚池的各種數據進行監測,掌握魚的生長狀態,以精準施策防治疾病,實現智能化養殖。
目前,大橋鎮正積極扶持林威龍的公司做大做強,促進產業升級、行業發展。同時,林威龍也在擴大養魚規模。下一步,大橋鎮將壯大養魚產業,帶動附近村民增收,未來可期。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