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工養殖成功后,資源庫將開展針對性的選育。 近日,筆者來到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珠江流域水產種質資源庫,去年引種保育的31種珍稀魚類,目前已經在人工條件下養殖成功。 “這些魚是去年11月引進的,現在已經適應了人工水質環境和人工投喂。”負責平時養殖管理工作的水產工程師楊勝介紹,這些魚包括馬口魚、沙塘鱧、紋唇魚、暗色唇鯪、越南隱鰭鲇等品種。 筆者在現場看到,占地2560平方米,擁有60個直徑3米以上的圓形養殖池,搭配有兩套大型工廠化循壞水過濾系統、增氧系統、加熱系統以及可視化自動水質監測監控系統。 運用這些裝置,可通過人工控制水質、水溫等因素,讓這些魚處于最良好的生長環境,從廣東各野外水域運來南沙,仍能保持旺盛的生長狀態。據技術人員介紹,珠江流域水產種質資源庫的主要功能是對廣東各水域的珍稀、優質種質資源進行收集、保育、鑒定和開發利用,在保種育種的同時,對具有經濟價值的品種進行人工繁育和規模化育苗研究。 現在,各養殖池里面的魚小的已至一指,大的超過1斤,當有人靠近時迅速逃離,充滿活力。楊勝表示,魚兒都是從珠江流域各地的野外江河湖泊水域采集,剛拿來時還是小苗,經過3個多月的精心飼養,目前生長狀況良好,已完全適應了新的人工環境和人工飼料投喂。這也標志著,這些以前只能在野外生存的資源品種,已經獲得人工馴養成功的階段性成果。 廣東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生物資源豐富,孕育了大量水產種質資源品種。但隨著捕撈過度和環境污染,許多品種面臨著種質退化,資源量減少,甚至瀕危滅絕的局面。比如班鳠(西江鉗)市場售價每斤可以達到上百元,刺鰍也能賣到一兩百元一斤,越鲇也是近80元/斤。 “種質資源庫的建設,有助于壯大野外優質種質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同時,通過人工繁育形成經濟魚類種群后,投入生產,還能不斷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的需求。”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職副書記劉勝敏在參觀資源庫時提出,人工育種的實現,不僅能通過人工放流的方式補充野外瀕危的種質資源,還能夠讓更多的優質水產品進入市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為開發出更高端的預制菜提供充足原材料,實現生態環保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據了解,資源庫接下來將進一步針對不同品種的習性,針對性地開展人工馴化方面的工作。通過對基因選育編輯研究,選擇出優勢基因,再不斷進行保種、選育和試驗,研發人工大規模種苗繁育技術,開發利用好這些珍貴的品種資源。 |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