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紅丹 “腰間的肥肉咔咔掉,人魚線馬甲線我想要……”近日,不少人跟著網上主播跳瘦身操,想要減掉冬天囤積在腰腹部的脂肪。而在惠城區橫瀝鎮潭頭水庫的淡水魚高效生態養殖示范基地,一群群魚兒也逆著水流努力“瘦身”。通過“鍛煉”后,這些魚兒將變得肉質結實、爽滑、無泥腥味,以高1.5倍的價格走向市場。 來自惠州市正道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道實業”)的黃紅丹是為魚“瘦身”的一把好手。2008年大學畢業后,她來到惠州從事農業,致力于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積極實踐“瘦身魚”技術,為“瘦身魚”制定品質規程,帶動周邊的合作社和農戶共同發展。日前,黃紅丹被授予“惠城區優秀鄉土人才”榮譽稱號。 魚瘦身后無泥腥味少脂肪, 肉質脆嫩鮮美 今天,吃魚已經不是一件難事。面對市面上形形色色的鮮活魚產品,該如何選擇?顯然,消費者更青睞優質、高端的產品。黃紅丹告訴記者,她的團隊聯合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惠城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等共同研發出常見淡水魚的“瘦身”養殖技術,用這項技術養殖出的商品魚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已漸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魚肉要好吃,有幾個方面很重要——無泥腥味、無任何殘留(藥物、雜味)、少脂肪、肌肉密度高。”黃紅丹說,“瘦身魚”就是將池塘里的魚放到流動大的潔凈水中饑餓處理30天左右,用網箱(循環池)進行循環瘦身,期間不投喂飼料,實現體重迅速下降,提升品質。 近日,記者來到正道實業位于橫瀝鎮的瘦身魚養殖基地,在黃紅丹帶領下一睹羅非魚、鯽魚、彩虹鯛等多個品種“瘦身魚”的芳容。黃紅丹介紹,第1~7天,急流水循環刺激,清空魚體雜質;第8~15天,慢流水循環,減少脂肪,收緊肌肉;第15~30天,高氧微水循環,體質修復,提高鮮度……經過上述3個步驟,全程約30天,全過程不投餌,脂肪低、肉質鮮美的“瘦身魚”就此養成。 “能減掉15%的體重,瘦身后的魚無泥味、少脂肪、少藥殘,魚肉脆嫩鮮美,還極容易去魚刺。”黃紅丹告訴記者,經過數個階段的篩選瘦身,有問題的魚適應不了饑餓和高強度的鍛煉,自然無法存活,能夠留下的都是高品質、好口感的魚。 目前,黃紅丹的團隊正在研發淡水魚的深加工技術,如無骨魚片、淡水魚預制菜等,進一步拓寬產業鏈。 將探索淡水魚多元化訂單 養殖銷售加工發展模式 據了解,瘦身后的魚在市場上比一般的魚每斤售價要貴50%,可是即便如此,還經常供不應求。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的深夜食堂無骨鯽魚粥店,用“瘦身魚”做出來的粥味道鮮甜,每天吸引數百名食客,常常一位難求。 “瘦身魚”的技術改變了傳統四大家魚低利潤、低效益的養殖模式。2020年,黃紅丹所在的正道實業建成了生態循環高效養殖設施工廠800平方米,工廠化總養殖設施水體近300立方米,淡水魚高效循環養殖產量可達20噸以上。 附近村民也看到商機,在黃紅丹的帶動下也紛紛搞起魚苗養殖。村民的魚苗長成后,投入到“瘦身池”提高品質。 “瘦身魚”游出致富路。黃紅丹告訴記者,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以比市場批發價高5%~10%的價格收購養殖戶的水產品,2020年就帶動農戶約1520戶,實現平均每戶增收5500元。 “來自鄉土,長于鄉土。回到農村,我從來沒猶豫過。”黃紅丹從事農業已經14年,當前農村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希望將來能夠通過努力推進橫瀝淡水魚的地理標志認定等品牌打造工作,探索淡水魚多元化訂單養殖、銷售、加工發展模式,將產業投資發展成為具有聯農帶農效應的實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和產業興旺。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