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湖北河蟹產業 華農學子開展調研
發布時間:2022/7/15 15:47:29 來源:水產養殖網 編輯:黃正麗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聚焦湖北河蟹產業 華農學子開展調研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7月11日,華中農業大學2022年大學生志愿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開展湖北河蟹產業調研活動。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胡振、高級工程師程咸立、團隊指導教師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湯蓉副教授、團隊成員趙幫虎、楊非凡、李卓津、萬雪蕓、謝傳闖等參加座談會。首先胡振站長簡要介紹了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職責和組織架構,總站的主要職責是擬定實施全省水產技術推廣計劃,承擔水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接著詳細介紹了湖北省水產業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和發展情況,目前湖北省的漁業產業鏈囊括了青、草、鰱、鳙、鯉、鯽、魴等大宗淡水魚產業和克氏原螯蝦(小龍蝦)、中華絨螯蟹(河蟹)、黃鱔、鱖、鱸、黃顙魚等特色水產品,同時著重指出了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科研團隊在湖北水產業發展中的貢獻,激勵年輕水產學子投身水產業,為湖北省漁業發展添磚加瓦。
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胡振站長介紹總體情況胡振站長進一步指出,河蟹肉質鮮美,具有獨特的風味和重要的經濟價值,是湖北傳統的水產養殖動物之一,雖然近年來我省的河蟹養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和江蘇省相比,在產量、單位面積經濟效益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他強調,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放養蟹種質量不佳,存在規格小、體質弱、適應能力差等問題,質量沒有保障;二是水草種植、養殖、管理技術不過關,對河蟹的成活率及池塘的經濟效益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程咸立高級工程師結合湖北省河蟹養殖生產情況與團隊成員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他指出河蟹池塘“3+5”養殖模式通過分段式養殖、優勝劣汰的方式,既實現了蟹種質量可控,又結合水草控制、放養密度控制、水質控制、投餌控制、病害控制等技術,實現了河蟹養殖過程全程可控,可達到無公害水產品生產的要求。他強調河蟹生長需要經過蛻皮,通常正常生長周期為兩年,在人工的干預下,生長期可以縮短到一年,且平均每畝量產可達300斤左右,但單體重量較小。他還介紹了“蝦-蟹-蝦輪養模式”,具體做法是在第一年冬初投放大規格蝦苗,養至次年5月出售,再主養河蟹,到10月河蟹出售后再主養青蝦,這樣可以有效利用池塘資源,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對于河蟹的疾病防控,他強調由于近期氣溫升高且又進入梅雨期,河蟹的食量會減少,一旦河蟹發病便不易治療,因此要堅持預防為主、做好消毒,時刻關注池塘水質以及水草的生長情況。
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志愿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與湖北省推廣總站領導合影湯蓉副教授首先對總站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她指出,本次拜訪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目的是充分了解湖北省河蟹養殖發展與現狀,引導團隊成員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感受河蟹養殖全產業鏈的革新對企業、農村帶來的新變化,做到產研學相結合。她強調,學生不僅要在學校積極學習理論知識,更要在實踐中磨煉過硬本領。理論聯系實踐,既是思想政治課基本理論的要求,也是學生實際發展的需要。接下來的一周時間,大學生志愿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將前往湖北省洪湖市、漢川市對河蟹全產業鏈進行全面調研,實踐團隊隊長趙幫虎對本次的暑期社會實踐提出三點期望:一是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釘釘子精神抓好每一天的工作落實,以優異成績喜迎黨的二十大。二是要發揚團隊精神,增強集體觀念,強化大局意識,充分發揮各成員的特長,相互配合,相互協作。三是服從團隊管理要求,保障自身安全,做到事事有回應,外出報備、行程跟蹤、集體行動。四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務實作風走進基層、深入生產一線,展現華農水產學子的意志品質和精神風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