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污染已成為繼工業污染、生活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成為我國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幾年多地政府和相關專家團隊均為此作出了不少嘗試,今天讓我們來看看廣東經驗。
廣東是水產大省,連續兩年水產業領跑全國,水產品總量蟬聯全國第一。然而,產業發達背后依然面臨著不少挑戰,如養殖尾水處理。
尾水是指水產養殖過程中,殘餌和糞便導致的污染水體。尾水若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不僅會使養殖水域環境惡化,還會導致魚類、蝦蟹類等暴發疾病甚至大面積死亡,直接導致養殖產品質量和產量下降。
近年來,廣東在廣州、佛山、江門、清遠、韶關和梅州等市開展了多個養殖尾水治理試點,大力發展“集裝箱+生態池塘”集約養殖與尾水高效處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健康養殖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農業微生物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動尾水綠色處理
“養殖尾水會產生氨氮、亞硝酸鹽、有機物、磷及污損生物。”碧沃豐生物科技集團創始人、總裁范德朋表示,農業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水產養殖對象和養殖環境,很好地分解養殖生物排泄物、殘餌以及浮游動植物殘體等有機物,改善水體環境。
據資料顯示,養殖尾水有化學、物理兩種常規處理方法,但這兩種方法相對微生物處理,都有較為明顯的缺點。
化學處理一般是根據污水中污染物的成分,研究出來的某種用于改變污染物的化學性質或物理性質的化學藥品,通過氧化、中和、混凝沉淀等反應去除水中污染物,但處理過程往往會產生其他污染物質,造成二次污染。物理處理的缺陷在于污染物只是被轉移而非轉化,處理不夠徹底。
“農業微生物是解決污水問題的終極技術。”范德朋告訴記者,從長期看,使用農業微生物方法處理沒有二次污染,成本最低且可以持續作用。利用農業微生物技術處理污水,能耗低、效率高、剩余污泥量少,還可實現磷回收和處理水的回收利用等,是健康生態的處理方式。
技術保障菌種升級
農業微生物治理養殖尾水等農業農村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其背后需要堅實的技術支撐。
“高效處理污水篩選到合適的農業微生物菌種是重要因素之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表示,不同的水域,要求微生物具備不同的耐受性。有的微生物雖然可以分解相關污染物,但無法適應水域環境也無法應用。
據悉,廣東微生物資源豐富,截至2020年底系統發掘農業微生物菌種資源6.5萬余株,約占全國12%;其中,肥料微生物、植保微生物、健康養殖、農業環境治理、生物質利用等農業微生物資源5.5萬余株。開發農業微生物應用具有極大的先天優勢。
“挑選到合適的微生物菌株是關鍵的第一步,但產業化生產和應用還需要成品封裝技術。”范德朋表示,以日常喝的乳酸菌為例,一般乳酸菌七天內不飲用完就會過期變質。我們開發了一項微膠囊封裝技術,能使細菌孢子進入休眠狀態,加入合適的酶配制成品,在需要的時刻可以直接投放。微膠囊遇水溶化后,微生物可迅速增殖,解決污水問題。
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據悉,養殖污染已成為繼工業污染、生活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成為我國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每年作物秸稈與養殖糞污高達60億噸,通過綠色技術處理轉化,每一噸至少可增加1000元的經濟價值,即存在總價值達6萬億元的經濟效益。”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表示。
記者在佛山漁業產業園了解到,農業微生物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
“我們產業園經過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建設尾水處理系統后,園區內池塘養殖產量提升了30%,平均每畝產值提高了2萬元,池塘每畝的租金由原來的5000元提升到7000元。”佛山漁業產業園尾水處理技術負責人周賓龍告訴記者。
范德朋表示,其實微生物的應用非常廣闊,不僅可以用在養殖尾水、農村的黑臭水體、湖泊、水庫等,還可以用于土壤修復、制藥等多個行業的工業廢水。如今,生態環保越來越受到重視,未來農業微生物產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佛山漁業產業園尾水處理系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