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人民銀行汕頭市中心支行指導下,工商銀行汕頭分行以海洋碳匯這一生態產品為切入點,落地了廣東省內首筆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這也是全國工商銀行系統首筆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
記者了解到,目前近海貝類雖然具有固碳功能,但暫時還未納入碳匯,預估值無法變現。銀行工作人員透露,即便如此,考慮到遠期收益是存在的,可實現遠期的收益權來質押,幫助農戶養殖獲取金融支持。
南澳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及較好的海洋養殖產業基礎,其中南澳牡蠣是南澳縣的主要特產之一,更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據了解,牡蠣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將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合成牡蠣殼和軟組織,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濃度。
2017年,國家組織開展藍碳相關標準的立項編制工作,目前已出臺《養殖大型藻類和雙殼貝類碳匯計量方法碳儲量變化法》(HY/T 0305-2021)行業標準,為測算雙殼貝類碳匯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發布,《規劃》表示要建設可持續性海洋牧場等重要海岸帶生態系統,發揮浮游植物、藻類和貝類等生物的固碳功能,試點研究生態漁業的固碳機制和增匯模式。
“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的形成需要吸收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廣東海洋大學教授、貝類增養殖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負責人劉志剛介紹,貝類移出水體之后,肌肉組織中的碳經過食用會循環回到大氣中,但由其產生的碳排放相比于貝殼的碳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據劉志剛估算,生蠔厚重的貝殼占體重的85%以上,95%以上的成分是碳酸鈣,每畝生蠔每年固碳(CO)約1.54噸(其中生蠔肉0.19噸,生蠔殼1.35噸),固碳潛力大。貝殼是碳匯的結晶,使碳匯封存。哪怕沉入海底經過自然循環再回到大氣中也需數百年甚至更久。
基于以上貝類養殖碳匯可測算的原理,人民銀行汕頭市中心支行指導工商銀行汕頭分行主動對接第三方機構,為南澳縣某海洋養殖戶所養殖約80畝的牡蠣可形成的碳匯量進行核算評估,參考市場價格將其預計可實現的碳匯收益權作為質押。通過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對該筆質押進行登記和公示,并發放了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50萬元,盤活實現了沉寂在海洋之中的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在廣東省內率先開辟金融支持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據介紹,工商銀行汕頭分行用好用足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持續強化信貸政策引導,綠色貸款實現快速增長,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厚植綠色金融創新發展的土壤。
截至2022年6月末,汕頭全轄綠色貸款余額175.22億元,同比增長達42.2%,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9.1個百分點,近5年增長833.5%,有力支持了汕頭市綠色產業發展。
人民銀行汕頭市中心支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將按照上級行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金融領域積極探索具有汕頭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為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注入綠色金融動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