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尾羅氏沼蝦苗“育”出千萬元的年產值;岱衢族大黃魚繁育、小黃魚和銀鯧規;庇、銀鯧規;庇、馬鮫魚人工育苗、棘頭梅童魚全人工繁育等技術,填補了國內5項空白;大黃魚、黑鯛、泥蛤等增殖放流苗種供應量占全省90%……要問象山這些數據中蘊藏的發展密碼是什么?答案就是——種業的力量!
連日來,在位于賢庠鎮的寧波甬港水產種苗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新建育苗車間。負責人朱東敏告訴記者,車間占地1000平方米,有育苗池100個,主要用來制種。“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產業發展才有底氣!彼f。
年逾五旬的朱東敏與蝦打了30多年交道,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先后養殖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2017年,他和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合作,引進羅氏沼蝦進行育苗。憑借多年的養蝦經驗以及對育苗技術的鉆研,第二年就育出蝦苗6000多萬尾,接下來的短短三年,苗種數量破5億,實現了規;庇,苗種銷往上海、蘇南、浙北、廣東等地,產值超過2000萬元。
但是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并沒有讓朱東敏滿足于此。由于技術原因,產卵繁育的種蝦完全靠外地引進,為此,他奔波于各大科研所。“目前一部分種蝦已經培育成功,就等車間建造完成后‘搬家’!彼硎,解決了“卡脖子”問題后,這只蝦從育苗到養成形成全產業鏈完整閉環。
朱東敏的經歷,也是象山水產育苗行業逐漸發展壯大的典型例子?h水利和漁業局總工程師方躍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起,象山縣水產部門和部分漁民開始琢磨培育苗種,從育苗社到國有公司再到私營育苗企業,種類從紫菜到東方對蝦再到貝類魚類,數量從1家到10家再到18家,這條起步發展之路,象山磕磕絆絆走了20多年。
“育苗場越來越多,但苗種品類單一,尤其育苗技術薄弱,象山水產種業發展進入瓶頸期!狈杰S說,“十三五”以來,象山縣不斷壯大提升水產種業,以科技賦能推動種業變革,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方通力協作,實現技術突圍水產育苗難題,不斷涌現出一些自帶“科技屬性”的育苗企業,位于黃避岙鄉的象山港灣水產苗種有限公司就是走在前列的一家。
走進該公司的育苗車間,負責人徐萬土正在查看最新攻克成功的梅童魚的保種情況。他告訴記者,2017年,公司開始梅童魚人工養殖研究,解決了梅童魚孵化、繁育、養殖全過程中的水質控制、營養強化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且用人工培育的親魚繁育出下一代,首次實現梅童魚的全人工繁育。
“要養好魚,必須靠科技進步!毙烊f土介紹,這些年,企業與中山大學、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寧波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等10多家單位達成產學研合作,先后繁育出銀鯧魚、大黃魚、黃姑魚、小黃魚等26個品種,成為全省海水魚品種最全、數量最多的原良種庫。
良好的種質資源也為海洋資源修復添磚加瓦。面對海洋漁業捕撈資源的不斷衰退,象山縣每年投入資金,增殖放流烏賊、大小黃魚、銀鯧、厚殼貽貝等,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海洋牧場“輸血”。據悉,地產的苗種不僅自給有余,還大量向外地輻射,增殖放流苗種供應量占到全省90%。
如今,象山縣有規;a育苗企業23家,人工繁育的苗種品種40多個,達到商品化規模的10多個,年均產量300億尾(粒),銷售收入1.5億元。
苗種產業的發展,也撬動了水產養殖的大市場。象山水產養殖面積約19萬畝,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左右,2021年全縣水產養殖產量28.2萬噸,是海洋捕撈量的三分之一多,養殖水產產值44億余元,占到漁業總產值的40%,全產業鏈效益進一步提升。
30多年的水產種業發展史,也是象山一代又一代“水產人”、科研工作者以及相關部門的奮斗史。用好區域資源優勢,從苗種源頭入手,破解種質“密碼”,以苗種繁育帶動養殖產業發展。下步,象山縣將繼續走產學研緊密結合之路,爭取在育種技術、養殖模式、產業發展上形成新突破,引導苗種產業朝著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打造全國水產種業象山樣板。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