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漁政亮劍2022”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和長江十年禁漁階段性成效有關情況。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表示,海洋伏季休漁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國家持續時間最長的資源保護制度,經過不斷地完善,目前每年5月1日到9月16日,除極個別作業方式和特許捕撈外,全部海洋捕撈漁船和配套輔助船都要實施階段性休漁,要做到“船進港、網入庫、人上岸”。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制度一實施,在夏季海上基本上沒有漁船,這項制度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遏制與減緩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發揮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我漁業大國責任擔當。”劉新中說,2022年,海洋伏季休漁秩序持續向好,在社情民意調查中,94.7%的受訪者認為2022年的休漁秩序更加規范,好于往年。近海資源狀況持續改善,開捕后,鲅魚、魷魚、口蝦蛄,口蝦蛄就是皮皮蝦,梭子蟹等主要品種捕撈產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大黃魚、帶魚等優質魚種也明顯增多,去年釣帶顯著增加,山東、江蘇等地漁船日產量同比增加10%-20%。
對于2023年的安排部署,劉新中表示,將繼續強弱項補短板,著力提升執法監管質效,在休漁執法上,一是強化重點對象監管。加強釣具漁船、休閑漁船進出港檢查,嚴查船證不符、證業不符問題,休漁的時候釣具和休閑漁船在某種程度上不受制度約束,可以出去,這里必須嚴加監管,防止以釣具名義出去,但實際非法捕撈生產。同時,加快裝備升級改造,提升漁政執法船艇速度,提高打擊快艇偷捕能力。二是強化漁船動態監控。充分運用全國漁船動態監控系統,逐船標注專項捕撈漁船信息,開展動態船位實時監測,全天候篩查研判違規漁船,實時通報地方依法核實處置。三是強化異地休漁漁船監控。健全異地休漁漁船共管機制,船籍港地密切跟蹤異地休漁漁船,主動聯絡溝通,實時掌握船舶動向,停泊港地定期排查異地休漁漁船,督促漁船開啟船位監控設備,及時向船籍港地通報船舶動態。四是強化協同聯動,繼續加強與公安、海警等部門執法協作,完善聯勤聯動、信息共享,推動部門聯合執法常態化、線內線外同步發力、海上陸上齊抓共管,確保這項中國最大的、涉及人口最多的、時間最長的資源養護制度得到持續的監管到位,發揮作用。
劉新中表示,休漁執法多年來,異地休漁是個難點,“比如,船籍港在遼寧,它的生產作業在山東,為了便于生產,在山東休漁,這在過去是一個盲點”,他介紹,這兩年強化異地休漁漁船監管,主要是建立好船籍港地和休漁地的執法聯動、協調配合。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