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日前,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漁業轉型升級 促進海南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17條措施,加快推動漁業“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轉型升級,促進海南漁業高質量發展。
一、大力發展水產種業
強化水產良種種質資源庫(場)、對蝦聯合育種平臺、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示范、品種測試站、繁種基地等項目謀劃儲備,對入選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符合種業強國戰略的水產種業實體項目,未獲得國家資金支持的,省級財政按照項目總投資的30%給予每個項目最高不超過500萬元補助。對2022年1月1日后經海南省申報并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公布的,給予申報主體2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2022年1月1日后,海南省企業評定為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的,給予200萬元一次性獎勵,評定為省級水產原良種場的,給予12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海南省企業遴選評定為國家水產種業陣型企業的,給予2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馴化繁育水族觀賞品種,且水族觀賞品種年度營業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海南省企業,給予50萬元一次性獎勵。在近岸港灣劃定種魚臨時海域避風區。
二、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
對海南省企業投資并在海南省作業的桁架類大型養殖裝備(包圍水體3萬立方米以上),在中央給予裝備造價補助的基礎上,省級財政按照每個桁架類大型養殖裝備實際造價的2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通過競爭性評選方式,對海南省企業投資并在海南省作業的大型養殖工船(載重30000噸以上),在國家補助政策尚未明確前,省級財政給予每艘大型養殖工船不超過實際造價的30%,最高1.5億元的補助;國家補助政策明確后,積極協助企業申請國家補貼,省級財政按照國家補助金額的100%給予補助,國家和省級財政補助總金額最高為1.5億元。深遠海養殖項目采取“建補結合”方式,開工建設后撥付補助資金總額的30%,剩余補助資金按照項目進度分批撥付。允許大型桁架類深遠海養殖裝備和養殖工船在全省適宜港口碼頭停靠維修和補給。
三、大力發展工廠化養殖
鼓勵企業開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對養殖車間不少于8000平方米且循環水養殖水體不少于6000立方米的養殖項目、育苗水體不少于2000立方米的育苗項目,每個項目給予不超過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的20%,最高300萬元的補助。
四、大力發展休閑漁業
省級每年組織評定精品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和海釣賽事基地,并按照實際投資額的20%給予不超過500萬元一次性獎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休閑漁業實訓基地實施漁民職務船員、職業技能素質、安全應急等培訓項目。鼓勵保險機構探索開展休閑漁業保險試點。大力支持休閑漁業文創產業發展,對文創產品年度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海南省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
五、大力發展漁業市場主體
對首次升規納入海南省工業統計的水產加工及水產飼料生產企業,給予該企業管理團隊10萬元獎勵;對首次小升規納入統計后三年內不降規的,再給予該企業管理團隊10萬元獎勵。支持和引導海南省漁業良種培育、初加工、精深加工、進出口貿易等全產業鏈的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針對高品質水產品冷儲加工需求,對庫容在2500立方米以上的新建超低溫冷庫項目,按單個項目總投資額的30%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補助。
六、支持現代漁業園區建設
持續支持文昌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發展,省級財政按照文昌市財政補貼金額1﹕1對園區養殖主體養殖用電和尾水處理費用給予補貼,補貼金額最高不超過養殖用電和尾水處理總費用的10%,每年最高2000萬元,連續補助三年。借鑒文昌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模式,鼓勵市縣跨區域合作建設現代漁業特色產業園,參照自由貿易港重點園區和省重點(重大)項目給予同等力度的政策支持,在用地用海用林等方面依法依規給予優先保障。通過競爭性評選方式,對于市縣政府主導建設的現代漁業產業園,每年度固定資產投資額1億元以上的,按照其年度固定資產投資額的20%給予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的資金補助,補助不超過三年;對企業主導建設的現代漁業產業園,建設完成后按照實際固定資產投資的10%給予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一次性資金補助。
七、支持漁港經濟區建設
支持市縣開展漁港經濟區創建前期工作。對成功申報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的項目,在國家給予專項資金的基礎上,省級財政按地方承擔漁港經濟區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的60%給予補助。對達到省級漁港經濟區創建條件的項目,省級財政按地方承擔漁港經濟區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的60%給予補助。
八、支持陸域集中連片養殖區綠色改造升級
將陸域集中連片養殖區(含漁業園區)的取排水公共管網納入全省“六水共治”管網體系,與“六水共治”基礎設施項目統籌謀劃、一體化建設。實施養殖池塘標準化升級改造和尾水治理的項目優先爭取國家補助,在此基礎上,省級財政通過競爭評選方式,對實施面積1000畝以上的標準生產型升級改造項目給予2000元/畝的補助,單個項目補助累計最高不超過4000萬元(含國家和省級補助資金),對實施面積1000畝以上的美麗漁場升級改造項目給予5000元/畝的補助,單個項目補助累計最高不超過8000萬元(含國家級和省級補助資金),只進行養殖池塘升級改造而不實施養殖尾水治理的不予補助。鼓勵開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創建,對以生產經營單位為主體獲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的,給予80萬元一次性獎勵。
九、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繼續落實國家海洋牧場建設補助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龍頭企業,積極協助企業申請國家補助資金,做大做強關聯產業。以企業為主體建設的休閑型和增殖型海洋牧場,已建成的人工漁礁規模不少于1.5萬空方且未獲得國家補助資金的,省級財政給予每空方漁礁500元補助,每個項目補助資金不超過2000萬元。政府主導建設的養護型海洋牧場建成后,可以采取委托、出讓等方式交由企業進行后期管護和適度經營。
十、支持發展深遠海捕撈
對淘汰拖網、張網等作業類型漁船更新改造為中大型鋼質漁船的,按照農業農村部制定標準的上限予以補助;對淘汰其他作業類型漁船更新改造為中大型鋼質漁船的,按照農業農村部制定標準上限的一半予以補助。鼓勵高品質遠洋捕撈產品回運,對國內遠洋漁業企業進入海南省卸載的遠洋自捕水產品,給予一定的運輸費用(不含運輸保險費)補貼,其中海運超低溫金槍魚每噸補貼800元,冷凍回運其他遠洋捕撈水產品每噸補貼200元。
十一、支持漁業科技創新攻關
鼓勵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院士團隊等聯合海南省漁業企業開展漁業科技創新攻關,對在水產種業、水產飼料餌料、水產養殖疫病防控、水產養殖裝備、海洋捕撈技術裝備、水產品加工、養殖尾水處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或重大技術突破,并獲得國家部委以上(含)表彰獎勵的,由相關職能部門給予該項目20萬元一次性獎勵。
十二、支持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應用
通過競爭性評選方式,對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漁業生態養護、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水產飼料餌料研發、水產品疫病防控、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漁業新技術新材料、漁業裝備、數字漁業、智慧漁業、生物醫藥等領域研發成果開展推廣應用的項目,總投資規模在100萬元以上的,按照總投資的3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十三、創新漁業融資機制
推動融資擔保機構、保險公司通過融資擔保、保證保險等方式為漁業市場主體增信。省級財政通過對政策性貸款擔保服務提供補貼,降低漁業企業融資成本。依托省內產權、知識產權交易場所,健全漁業市場主體土地、海域使用權、漁業生產設施裝備、漁業知識產權等資產的科學評估與處置流轉。支持銀行機構綜合運用海域使用權證、土地廠房、深遠海養殖裝備、漁船船網工具指標、知識產權、應收賬款、存貨等漁業生產要素和財產權益開展抵質押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漁業企業上市、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十四、創新漁業保險保障機制
積極探索“政府+保險”模式支持漁業發展,鼓勵相關市縣會同保險機構探索開展水產養殖病害、自然災害等特色漁業保險試點,探索研究政府對水產養殖、水產種苗等領域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鼓勵保險機構專門設計休閑漁業人員和船舶保險產品,建立“行業協會+保險+涉業主體”的風險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漁業互助保險和共保體系,建立健全海洋漁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十五、創新漁業投入機制
指導市縣、漁業園區整合資源、整體謀劃漁業相關項目,在立項階段統籌考慮項目收益,做實做細項目前期準備工作,提高項目儲備質量。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漁業園區、漁港經濟區、漁港碼頭等基礎設施項目。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投資基金作用和探索運用PPP項目模式,引導社會資本謀劃建設一批漁業基礎設施項目。
十六、保障漁業用地用海用林需求
探索將養殖海域統一論證后納入“土地超市”面向市場主體進行交易。加強山海聯動和陸海統籌,優化漁業園區、漁港經濟區、漁港碼頭以及深遠海養殖、休閑漁業、海洋牧場等陸域配套設施選址布局,對所需用地用林指標給予統籌安排保障。
十七、保障漁民轉產轉業和持續增收
市縣政府要依法依規對養殖區和限養區進行保護和管理,禁止非法占用,嚴格限制改變用途,并嚴格落實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制度,做到應發盡發。市縣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出臺退捕退養漁民轉產轉業政策,對有養殖意愿的退捕退養漁民,政府要引導其在就近養殖區發展養殖或結合本地實際進入漁業園區養殖,并給予一定的租金減免或獎補政策;對有培訓和務工意愿的退捕退養漁民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免費崗位信息推送。沿海農村的漁民使用海域從事養殖活動的,按每戶50畝以下的用海面積免繳海域使用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