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地方標準《南美白對蝦小型溫棚養殖尾水生態化治理技術規程》正式發布
小型溫棚養殖南美白對蝦(以下簡稱“小棚養蝦”)是發源于江蘇如東的一種新型南美白對蝦養殖模式,一般棚長40-50米,寬9-10米,水深0.8米,主要以淺層地表水作為水源,實施多茬南美白對蝦養殖,2022年如東及周邊地區單棚產量最高可超過1500公斤,多數溫棚產量在1000公斤左右,由于該模式產量高、效益好、風險低,不僅在蘇北沿海地區發展的如火如荼,在廣東、廣西、山東、浙江等地也呈燎原之勢。近年來,小棚養蝦在江蘇已接近20萬張,形成了全國聞名的小棚模式,創造了南美白對蝦養殖史上的“神話”。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由于產量高、水體小,小棚養蝦模式產生的殘餌和糞便也較其他養殖模式多,養殖尾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最受關注。2018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審計以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審計指出了以如東為代表的南美白對蝦溫棚養殖尾水生態環境問題,要求實施整改。2019年以來,中央以及省生態環境監察工作多次指出各地存在的小棚養蝦生態環境問題。2021年,江蘇出臺池塘養殖尾水排放強制標準DB32/4043《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要求100畝以上單個養殖主體或連片池塘以及工廠化等其它封閉式養殖水體養殖尾水2023年6月1日前須達標排放。因此,南美白對蝦養殖行業對高效、經濟、生態的尾水治理模式的技術需求十分迫切。
在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和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等項目支持下,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聯合相關團隊組成標準編寫組,圍繞相關技術需求,不斷總結南美白對蝦溫棚養殖尾水的特點,對調研資料和監測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經過多年的研發、制標與驗標,開發形成池壩結合、濾食性水生生物轉化為主要方式的生態化治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效果。
在此基礎上,編制組多次進行專題研討,充分聽取養殖戶、環境治理專家、漁業環境專家、生態環境和農業農村部門的意見,確定標準框架及主要內容,編制完成標準征求意見稿及編制說明。2022年12月,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召開標準征求意見稿專家咨詢和技術審查會,與會專家針對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意見。編制組按照意見進行充分完善,最終形成了標準正式文本。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