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病害發生率降低70%以上,動保使用量降低80%以上
對于水產養殖戶而言,如何在不污染池塘水體的前提下,還能取得良好的養殖效益,是他們最期盼的。在武漢市蔡甸區,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通過推廣水產綠色養殖模式,推動池塘標準化改造,使養殖水體更清,魚兒更肥,養殖戶節本增效。
在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道的這個省級示范養殖基地內,數十個巨大的藍色圈養桶十分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圈養桶里面有一層隔網,底部成錐形。
魚安(湖北)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沈立信:“零排放”圈養桶,這個錐37度 (魚)糞便沉淀之后便于滑到坡地,便于收集,隔網就是把魚的活動區域分開,讓它不要到錐底去。
原來,這個直徑4米,高3米的圈養桶是專門用來養魚的,它就像是一棟大別墅,里面可放入上萬條魚,隔網底部的錐形空間就是魚兒們的衛生間。圈養桶和池岸上的吸污、凈化系統相連, 排污率可達到90%,可實現養殖尾水100%循環利用。
魚安(湖北)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沈立信:魚的糞便抽到沉淀塔里,上清液通過管道流到凈化系統里面,經過三道過濾凈化的水可以達到我們魚塘養殖標準,可以直接回流到魚塘,重復再利用。
據了解,該養殖基地修建有180個這樣的圈養桶,通過引入“零排放”綠色高效圈養技術, 使魚類病害發生率降低70%以上,魚藥使用量降低80%以上,單位水體的魚產量提升5倍。應用這種新模式既凈化了水質,又提高了魚的品質。
武漢市蔡甸區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科負責人 楊武華:建成后將是武漢市內最大的一個圈養技術示范基地,作為高效設施漁業,是我們今后水產養殖的發展趨勢,以后要大力推廣這種高效養殖模式,達到了水體循環利用,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水產品的品質。
蔡甸區現有水產養殖面積24萬畝,年產水產品7萬噸左右。近年來,由于不規范的投放飼料餌料和管護,導致養殖水體環境劣化、病害頻發和養殖效率低等問題突出。為使漁業提質增效,蔡甸區農業農村部門大力實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工程,除了推廣“零排放”圈養新模式,還不斷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
武漢市品源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 黃利軍:我們目前進行的是池塘標準化改造,第一個就是池塘清淤平整,然后重新整理護坡,再把路肩加寬到一米三左右,圍欄扎到這里,旁邊還有一米左右種花花草草,進行景觀布置,最后形成花園式養殖。
為高效管理改造過的池塘,蔡甸區農業部門請來華中農業大學專家,指導水產企業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升池塘智慧化管護水平。
武漢市品源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 黃利軍:我們這個設備主要是監測池塘里相關的一些數據、溫度、溶氧和ph值,溶氧和池塘里的增氧設備聯通,我們設置一個區間,最適合蝦蟹生長。
據了解,蔡甸區符合池塘標準化改造的水域總面積11萬畝,目前已改造完成1萬2千畝,預計將在三到五年完成全區池塘標準化改造工作。通過水產綠色養殖模式加池塘標準化改造等措施,蔡甸區不斷減少水產養殖污染,打響水產品牌,持續擦亮“生態底色”。
武漢市蔡甸區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科負責人 楊武華:目前我們全區標準化魚池和尾水治理要進行結合改造,達到生態治理循環利用目的,減少養殖水對生態的污染,今年6月份前要完成6千畝。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