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了17個水產新品種,并予以公示。在17個水產新品種中,由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簡稱“海水魚體系”)與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石斑魚“金虎雜交斑”、紅鰭東方鲀“天正1號”赫然在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海水主養魚類種質資源與新種質創制工作是海水魚體系重點攻關任務之一。2017年以來,海水魚體系已創制完成了暗紋東方鲀“中洋1號”、大黃魚“甬岱1號”“富發1號”、牙鲆“鲆優2號”、石斑魚“虎龍雜交斑”“云龍石斑魚”、大菱鲆“多寶2號”、半滑舌鰨“鰨優1號”等8個新品種海水主養魚類種質資源與新種質創制,具有高產、抗病、抗逆等優良性狀的海水魚新品種有力推動了海水魚養殖良種化進程。
2007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啟動建設了以50個主要農產品為單元、產業鏈為主線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大菱鲆之父”雷霽霖帶領國內產業知名專家、龍頭企業組成了“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為鲆鰈類產業發展繪制了裝備工程化、技術現代化、生產工廠化、管理工業化的“四化養殖”宏偉藍圖。
“2000年以前多寶魚剛剛引進時,要400元一斤,只有高檔酒店才能吃到。隨著養殖技術進步、產業不斷成熟,現在不到50塊錢一斤,菜市場隨便就買得到。”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楊正勇跟蹤鲆鰈類市場10余載,見證了大菱鲆從昔日的“貴族魚”到端上尋常百姓餐桌的過程。
2017年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擴容調整,更名為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海水魚產業在先進技術的引領下再度大放異彩,養殖產量由2016年的134.76萬噸增長到2021年184.37萬噸,年均增長率達7.5%。“一要加速推動海水魚養殖綠色發展,二要推動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這是體系第二代“掌舵人”、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研究員關長濤帶領體系專家和企業確定的“十四五”規劃新目標。
2023年4月20日,在海水魚體系山東煙臺綜合試驗站煙臺開發區天源水產有限公司,大菱鲆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的科研人員正在培育耐高溫的大菱鲆新品種。
“育種工作技術繁瑣、耗費財力大、周期長,體系的穩定支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遺傳改良研究室主任、大菱鲆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研究員馬愛軍說。2015年,馬愛軍團隊獲得了具有快速生長和高成活率性狀的新品種“多寶1號”。2022年,大菱鲆耐高溫新品種“多寶2號”也通過了國家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走進山東萊州綜合試驗站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開展“陸基—近岸—深遠海”接力養殖示范。活魚運輸車、活魚船、大型轉運裝備等緊張而有序工作,裝備替代了勞動力,原來要10多個人完成的工序現在僅1人就可完成。
從最初的幾座養殖車間,到如今300畝的陸基工業化基地、正在建設的730畝山東海洋明波育種中心、30萬畝海域深遠海養殖圍欄和海洋牧場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的每一個重大項目都離不開體系智庫的支撐。
目前,全國已有9.5萬平方米工廠化循環水系統、47萬平方米工程化池塘、55萬立方米抗風浪深水網箱和大型圍欄示范了“體系智慧”的養殖設施與模式,為打造“藍色糧倉”提供了“體系樣板”。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