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個個集裝箱,實現高效增氧、消殺過濾、生物處理、數據處理、養殖監測于一體——這個“黑科技”水產養殖裝備,位于新會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10多天后,1.5萬多公斤的脆肉羅非魚將從這里銷往珠三角各大農貿市場和深加工廠。
有別于傳統的土塘水產養殖,新會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依托新會中集“集裝箱+”集成裝備技術,使水產養殖裝備化、養殖操作自動化、養殖管理智能化、養殖尾污資源化,讓水產養殖告別“靠天吃飯”。
在“黑科技”的加持下,每個魚池可養魚1.5萬多公斤。 |
養殖環境工廠化
不受天氣制約
新會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位于大鰲鎮新鰲公路旁的田頭,基地上方搭建了鋼結構棚頂,可遮風擋雨。走進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高數米、寬10多米的魚池,猶如走進了一家工廠。
再走近一點,“嘩嘩嘩”的水流聲不絕于耳。每個魚池都配套了兩個集裝箱設備,占地30多平方米。在項目負責人、新會中集漁業科技事業部總經理黎澤深的帶領下,記者沿著梯子,走上位于魚池頂部的平臺。只見隨著飼料灑向魚池,密密麻麻的魚兒躍出水面,爭相搶食。魚池一側,有兩個出水管,不停地向魚池放水。
“兩個出水管分別連著兩個集裝箱設備,分別是物理凈化設備和生物凈化設備。前者用于分離魚池內不溶于水的排泄物,后者用于凈化魚池內的有害物質。通過增氧消殺,水能實現24小時循環利用,不浪費水資源的同時,也保護環境。”黎澤深說。
記者留意到,不投食時,魚池里幾乎看不到魚兒,但水面上會不斷涌出密集的泡泡。黎澤深說:“每個魚池都配有一個高效增氧設備,出水的溶氧量最高為20-30毫克/升,這大大高于普通魚塘使用增氧機的數值。得益于高效增氧設備,我們的魚池能同時養更多魚。你看到的這個魚池里,每條魚大約重2公斤,整池的魚大約重1.5萬公斤。”
據介紹,新會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總投資逾2000萬元,分兩期建設。目前,已建成一期項目,有8個養殖池,養殖水體合計2400立方米;建設中的二期項目有18個養殖池,養殖水體合計5400立方米。
新會中集于1996年落戶大鰲鎮,是國內一家專門生產集裝箱的行業巨頭。從“做”集裝箱到“玩”水產養殖,新會中集的跨界發展讓不少人始料未及。
“2022年農業農村部1號文件提出,推進漁業綠色發展,發展健康養殖。‘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也提出水產養殖機械化率要從2020年的32%提升到2025年的50%。我們認為,國內水產養殖市場很大。大鰲鎮被西江水環抱,水源水質優良,發展水產養殖,新會中集盡得天時地利人和。”黎澤深告訴記者。
雙循環系統
年均可養殖6-8造
傳統土塘養殖模式下,臺風、暴雨、水源、水質等都是制約養殖產業發展的關鍵元素。
“如遇持續暴雨天氣,養殖戶得24小時守著自家魚塘,寸步不離。”大鰲鎮農辦工作人員黃寶歡表示,保持穩定的水質一直是水產養殖業中的重中之重。水源、水質一旦出現問題,不但可能毀了整個魚塘,更讓農戶的生產經營風險大增。
“新會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限。它以解決養殖難的行業痛點為切入點,通過電腦控制自動投料,檢測水質、含氧量,讓水產養殖不再‘靠天吃飯’,實現水產養殖工業化,不僅高效,還全程可控。”黃寶歡說。
“受資源、環境、生產水平和食品安全等因素影響,水產養殖工業化和集約化勢在必行,也是我們發展面臨的重要機遇。”黎澤深表示,雙循環水產養殖系統是新會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的一大亮點,通過內外兩個不同功能的水循環系統,達到養殖高密度、產量有保證、病害可預防、污染必處理的效果。
其中,內循環系統包括循環水處理箱和生物凈化箱,養殖水體依次經過物理凈化、高效增氧、消殺排抗和生物凈化處理后回到魚池循環利用;外循環系統包括源水處理系統、尾污處理系統,主要利于生態、綠色養殖。
雙循環水產養殖系統換水率低,可在土地短缺、水資源不足或非淡水養殖的地方實現養殖作業,特別適合養殖南美白對蝦、鱖魚、石斑魚、加州鱸魚等中高價水產品。
以脆肉羅非魚的養殖為例,雙循環水產養殖系統可以實現脆肉羅非魚的最低養殖密度為50公斤/立方水體,脆化時間僅需30-40天。相比傳統土塘養殖,周期大大縮短,養殖次數年均可達6-8造,若搭冬棚,可達9-12造。按此測算,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的脆肉羅非魚年產量可達300萬公斤,較傳統土塘養殖模式產量(按畝產2500公斤,一年3造計算)提高15倍以上。
黎澤深表示,進軍水產養殖行業,新會中集除了有技術,還有人才。今年初,新會中集成立漁業科技事業部,匯集機械設計、水產養殖、環境工程、電氣工程、市場營銷等領域的30多位專業人才。“未來,漁業科技事業部還將聚焦漁業機械、養殖運營服務、水產品深加工及銷售、飼料生產加工、水產品運輸等領域,全方位鏈接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努力打造特色鮮明、功能齊備、綠色生態、鏈條完整的現代漁業產業。”黎澤深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