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上海海洋大學崇明新河鎮民生村基地里,農戶們忙著把稻谷種在田里。再過十來天,經過苗挑選的羅氏沼蝦將與這批“水稻”共生共長。按照上海海洋大學高級工程師王春的預測,到了9月底,這批蝦將伴隨著稻谷的清香,走上市民們的餐桌。
6月底,也是在這大片的農田里,今年第一批“一蝦一稻”連作模式的小龍蝦早已進入了老饕們的胃。“以前吃蝦喜歡麻辣,加各種作料,做成十三香小龍蝦。這次的小龍蝦直接清水煮,感覺口感和香氣是最好的。”市民常先生第一次購買這種蝦,就有些贊不絕口了:“煮熟后的蝦殼顏色鮮紅,吃起來特別有彈性,有嚼勁。”
口感好、產量不錯,意味著崇明的“稻蝦綜合種養”取得了試驗階段性成果。
“蝦-稻”連作“種”出生態蝦
在崇明,慕名到基地買蝦的人可以說是絡繹不絕。“由于處于試驗階段,我們的產量還不大,目前畝產也就是160斤左右,因此每天的蝦都是供不應求。”基地負責人,2017屆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劉前越說。
王春介紹, 今年是在崇明島上第一次在稻田中開展了不開挖環溝“一蝦一稻”連作模式的試驗。已獲得的養殖小龍蝦數據表明:早在今年的2月20日,在23畝已翻耕的稻田里灌水20公分左右,種植伊樂藻和菹草,兩種水草的種植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30%。4月24日投放小龍蝦苗1500斤,規格100頭/斤,6月5日養殖生產結束。養殖期間投喂小龍蝦配合飼料1800斤,回收小龍蝦3680斤,凈增重小龍蝦1880斤;另外,同時開展了“青蝦+水稻”連作模式的試驗,7畝稻田里種植水草,投放青蝦苗200斤,投喂青蝦配合飼料560斤,回捕成蝦720斤。
試驗結果表明, 無論是在稻田里養殖小龍蝦抑或是青蝦,養殖結束后,眼觀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有了明顯提升,稻田里無一根雜草,稍作平整后即可農機插秧或稻種直播,無須像以前那樣在播種前使用除草劑。
更讓人感到欣慰的是, 這些小龍蝦經過第三方抽檢,質檢項目全部合格,符合農產品上市要求。
雖然上半年“一蝦一稻”連作模式的收獲季節已過,但稻田里還有一些漏網之“蝦”。由于水位不高,這些小龍蝦正在手舞足蹈,展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不管是白灼,還是蒜泥,亦或是麻辣,均是外殼鮮紅,蝦肉鮮嫩,可謂是食客們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
五項技術“保農田”“保生態”
上半年的稻蝦連作模式的成功,王春干勁十足,又開始了下半年“水稻+羅氏沼蝦”種養共作模式的籌措及試驗工作。
據悉,湖北、湖南和安徽三個省是我國稻田養殖小龍蝦大省,產值已經超過了當地養殖的大閘蟹。上海崇明區、金山區等地先后嘗試過“小龍蝦+水稻”連作模式,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持續發展下去。雖然是先養蝦,再種稻,但因崇明有自己的“小氣候”。既然定位“生態島”,對生態有一定的要求,如尾水排放就抓得很緊。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的“生態養殖”,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
“農委和當地鎮政府的領導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保護好農田,不要影響正常的水稻生產。”王春笑著說,“我們身為農業人,怎么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 他采用了“非開挖環溝、因地制宜整治農田、水草選擇及種植”等五項技術措施,既保護了農田,又維了小龍蝦或青蝦的“原生態”。
例如,他們只是因地制宜地把稻田周圍的田埂適當加高,確保小龍蝦或青蝦養殖期間水位保持在平均水深40公分即可。 “實踐證明,崇明稻田里是不需要挖溝養殖小龍蝦或青蝦的,這樣既節省了稻田整治的費用,又維護了稻田的原貌和功能,確保水稻的穩產。”王春解釋說。
在王春的指導下, 團隊還探索出了小龍蝦苗長途運輸技術,300公里以上可保證小龍蝦苗下塘10天后成活率在95%以上。“我們研發的小龍蝦苗運輸技術可有效減少蝦苗的應激反應,提高蝦苗下塘后的存活率。”劉前越說。“另外,我們在小龍蝦或是青蝦的養殖過程中采用,投喂的飼料都是自行研制的、已申請專利的低磷蝦蟹優質配合飼料,確保了養殖尾水氮磷的達標排放,可實現稻漁品質的雙提升。”
2020年,王春將包括學生劉前越在內的團隊成員派駐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讓他們與養殖戶同吃同住,從蟹池的整治、水草選擇與種植、蟹苗的投放與管理等等教起,助推大通湖大閘蟹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新農人”,劉前越嘗到了 “科技興農”的甜頭,回到崇明島干勁十足,自主創業。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