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雙十一”已經過去,在銀川市興慶區堿富橋村的塞上黃河大閘蟹生態養殖基地,負責人張婷的手機仍響個不停,她正忙著給銀川市及周邊地區的客戶發貨。
今年30歲的張婷曾和丈夫劉明偉在銀川市做過銷售、開過店,5年前,他們拿著所有積蓄回到家鄉探索養殖大閘蟹,第一年因為養殖技術不成熟,他們13畝蟹塘的大閘蟹成活率只有15%左右。盡管出師不利,但當地消費者對大閘蟹的消費熱情讓張婷有些意外。她告訴記者,養蟹第一年,她主要通過微信朋友圈推銷自家大閘蟹,沒想到供不應求,由于零售價格高,他們養殖的大閘蟹雖然產量低但基本沒賠錢,這也增強了他們的創業信心。
之后,張婷和丈夫到安徽、江蘇學習大閘蟹養殖技術,更換蟹苗品種,第二年將大閘蟹養殖面積擴大到了現在的近300畝。劉明偉說,為了養好大閘蟹,除了各類漁需物資需要從南方購買,蟹塘年初種下的水草也是用冷藏車從南方運來的。他們在養殖過程中精細化管理,主打綠色無污染,養殖的大閘蟹個頭大、品質好,現在一畝蟹塘的產量能達到135公斤左右。
考慮到養殖基地養蟹成本比較高,走批發銷售的路子沒有競爭力,張婷便通過自銷來提高收益。目前,張婷和丈夫已經在銀川市開了一家實體店,依托企業團購將所產大閘蟹銷往北京、陜西、廣東等地,還通過網絡銷售渠道培養了一批“回頭客”。
“因為品質好,我們的大閘蟹獲得了許多外地客商的認可,通過企業團購銷往全國各地,走向中高端市場。我們還通過微信朋友圈、直播平臺的宣傳推廣培養了一批‘回頭客’,散客復購率高達80%以上。”張婷說,自銷利潤高,但對物流和售后要求更高,最初他們將大閘蟹放在網兜里賣,如今則是泡沫箱搭配精美禮盒。為確保大閘蟹的鮮活度,她每天都要和時間“賽跑”。
進入11月,隨著氣候變冷,寧夏本地大閘蟹的養殖季已基本結束,而劉明偉和工人忙著給大閘蟹“搬家”,讓它們進入冬儲大棚過冬。劉明偉告訴記者,春節前后是大閘蟹的銷售旺季,當地大閘蟹冬季產量少,那時上市的大閘蟹成熟度高、賣價好,養殖效益也更好。
從走出農村到返鄉創業,張婷和丈夫在家鄉的土地上培育了一個新產業,他們的養殖基地帶動銀川周邊標準化池塘及湖塘養殖1萬畝以上,帶動養殖戶30戶。回望創業歷程,張婷說,她和丈夫在農村長大,盡管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對于普通農村年輕人而言,踏踏實實做好農業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現代農業的發展應該有年輕人的一席之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