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莆田市禾于水產養殖基地內,7棟4層的養蝦樓房依次排開。
圖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王寶杰(右)與公司負責人陳正昌查看對蝦的生長情況。
冬日,興化灣南岸的荔城區北高鎮吳城村,海風凜冽。
落戶該村的莆田市禾于水產養殖有限公司,7棟現代樓房依次排開,外墻上掛著“封閉式循環水工廠化養殖基地”的大字。除了頂樓有大片的玻璃屋頂外,樓房外觀與普通廠房并無太多不同。記者走進房內,頓感溫暖了許多。乘著電梯層層向上,發現樓內“別有洞天”。
這里是福建省首個工廠化循環水“樓房養蝦”基地。樓內的每層大廳,被分隔成數個深約3米的養殖池,安裝有供氧、過濾、恒溫等設備。工人們正在拉網兜,收獲一批即將上市的南美白對蝦。
“這批次南美白對蝦養了2個多月,每只蝦有成人的巴掌那么長。”莆田市禾于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正昌介紹道。年終歲末,海鮮市場進入銷售旺季。該基地養殖的南美白對蝦等水產品,成活率高、肉質鮮美,銷售緊俏。
不同于傳統的海邊養殖池,“樓房養蝦”是一種新型高密度養殖方式,既環保又高效。大樓旁就是該公司承包的一畝多的露天養殖池塘。站在窗邊,陳正昌指著那片池塘說,這種露天式的池塘,一年只能養殖一茬,遇到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還可能“顆粒無收”。在樓內養殖,室溫、水池水溫能常年保持在20℃以上,不受天氣影響,更有利于魚蝦的生長,每年能養殖3茬到5茬。
采訪當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王寶杰博士在基地開展技術指導。他告訴記者,經測算,與常規池塘養殖相比,該模式養殖密度提高了10倍以上,減少80%用地面積、95%養殖用水,單位產量耗電量減少40%以上。養魚先養水,水質是關鍵。記者看到,大樓二三層均為養殖池,池中的水每日經過過濾、消毒等程序,循環自潔。清潔過的水體輸送到廠房頂樓的培養池中,蓋著玻璃,接受陽光照射,促進水中藻類光合作用,增加水體溶氧量。微藻類還會對殘留的魚蝦排泄物進行二次吸收,提升水質。水經過日曬,重新注入養殖池,水中的微藻類成為魚蝦的天然餌料,為魚蝦“加餐”。
在傳統的高密度養殖模式下,水中飼料殘餌、排泄物多,容易滋生有害病菌。但該基地采用循環水技術,水體的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標可控,有效防止魚類寄生蟲病、對蝦弧菌病等。基地內養殖用水基本沒有消耗,而且魚蝦的用藥量較傳統養殖方式減少90%以上。
基地還搭建了數字化養殖系統。在手機App上,水溫、pH值、溶氧量等數據一目了然。若遇水質條件突變,系統將快速預警并自動調節相應指標。目前一棟樓僅配一名工人,負責查看機器、清潔水池、投放餌料等日常工作。
談及試水“樓房養蝦”的緣起,陳正昌說,他父親早年從事建筑業,同時又是本地水產養殖大戶。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得知“樓房養蝦”這一產學研項目后,在研究所指導下,他們有了“探路”之舉。這座養殖基地于2022年底正式落成。每棟樓占地面積430余平方米、養殖水體1350立方米。基地投用后,南美白對蝦年產量達500噸,年總產值3000多萬元。
新聞鏈接
我市立足海洋區位、海洋資源和海洋文化優勢,積極加快推進海洋漁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攜手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落地一批高質量產學研合作項目,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工廠化循環養蝦項目,是其中一個項目。
眼下,莆田市禾于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積極完善配套設施,建設魚病診斷、水質檢測、藥殘檢測及飼料檢驗化驗室,持續推動養殖技術升級,努力打造育、推、銷一體化的科技型現代化養殖龍頭企業。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