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昌12月16日電 (熊錦陽)12月16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流湖鎮紅星村“工業化”養魚基地內,一個個“巨型魚缸”排列整齊,工人們正在給魚投喂飼料。“我們基地今年5月正式投產運營,12月下旬就可出售成品鱖魚,預計年產鱖魚20萬斤到24萬斤。”紅星村鄉賢、基地負責人喻永生介紹道。
鱖魚,又名“桂花魚”“鰲花魚”,它們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一種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珍貴淡水魚類。巨大的市場需求讓正在外地經商的喻永生看到了商機,他決定返鄉發展漁業養殖。“我們經過多次調研,結合鱖魚的生長習性,最終選擇使用工廠化養殖模式養殖鱖魚。”喻永生說。
圖為紅星村“工廠化”養魚基地。熊錦陽攝
紅星村是江西省“十四五”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為增強紅星村內生發展動力,2021年村子引進了江西秦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采取“公司+合作社+脫貧戶”的模式,充分發揮當地生態資源、交通區位等優勢。依托現代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建設“工業化”養魚基地,走出了一條鄉村產業振興新路徑。
2022年,紅星村投資建設的“工廠化”養魚基地成功完成一期建設,開始進行鱖魚養殖。“鱖魚肉質鮮美且營養價值高,市場潛力巨大,但由于魚種特性,每年的上市時間都集中在9月和10月,一旦過了這個時間段就很難買到高品質的鱖魚。”喻永生介紹,通過“工廠化”養魚模式,可以精準把控鱖魚的生長水溫以及飼料用量,保證魚苗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生長,“就算是12月下旬,我們基地也可以產出品質高的成品鱖魚,現在基地共有4個溫控養殖大棚,年產值可達300萬元。”
“棚內增氧設備、蓄水池及配套管網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經過自動化管理,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據了解,該養魚基地采用智能化高密度循環水養殖系統,不僅占地面積少,還可以自動處理養魚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料,環境污染小的同時還能夠提高養殖效率,“我們將魚苗按照大小分開養殖,避免了大魚吃小魚的情況,魚苗的存活率可以達到65%至70%,遠超傳統魚塘養殖模式。”
“我們每天都會實時監測水溫,基地的技術人員還會定期進行水質檢測和魚苗生長情況檢查。”黃松是最早一批來到基地務工的村民,“原來外出打工,不但離家遙遠,收入還不穩定。如今就在家門口工作,收入穩定不說,基地還會開辦養殖培訓課傳授我們養殖技術,讓我們不愁將來的發展路子。”據了解,截至目前,紅星村“工廠化”養魚基地每年可為當地村集體增收8.1萬元,已吸納周邊26名村民就地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
工人正在查看鱖魚的生長情況。熊錦陽攝
據流湖鎮常務副鎮長梁潔介紹,紅星村“工業化”養魚基地還計劃同大學合作建設鱖魚馴苗研學基地,同餐飲協會合作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養魚基地聯農帶農能力,實現養魚基地增效、農民增收。
“現在基地二期工程也在建設當中,我們準備再建設3條標準化的生產線用于養殖‘皇帝魚’,明年4月份就投產運營。”喻永生表示,基地計劃3年帶動周邊農戶150戶以上,實現農戶每年創收10萬元以上的目標,走出一條以漁富民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