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海洋養殖水產品產量占總產量比例逐年增長,這離不開海洋牧場的大力建設。隨著技術發展,近年來海洋牧場裝備化和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現代化的海洋牧場如何化身“藍色糧倉”?
在山東煙臺八角港碼頭,起降機將運輸船上一個個裝滿魚的巨大網兜轉移到車上。不久后,這些活蹦亂跳的黑鲪魚將被銷往全國各地,出現在各家各戶的餐桌上。
這些魚實際上來自離岸80公里外的“經海004”號深海智能網箱,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深水網箱為魚類創造了優質的類野生環境。目前在山東煙臺南隍城島這片海域,已經有8個像“經海004”號這樣的深海智能網箱投入使用,每座網箱的年產量大約在1000多噸。
山東煙臺某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技術員 孫飛義:借助先進的水下生物識別技術,能更好地把控魚苗的生長狀態。此外,我們還配有自動投喂等現代化技術,比傳統養殖節省85%的人力,能實現全年不間斷養殖。
這些深水網箱建設使用了上千噸鋼材,深度在35米以上,底層水溫相對恒定。當遇上極端惡劣天氣或者低溫,仍可以保證魚類的穩定生產。
傳統的海水養殖追求產量,而海洋牧場則是集環境保護、資源養護和漁業資源為一體的新業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張立斌:我國現在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一平方公里固碳量能達到224噸,同時向我國海水養殖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優質動物蛋白。平均提高漁業資源量達到兩倍以上,部分區域達到7倍以上。
截至目前,我國共創建了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據測算,截至2022年8月,已創建的海洋牧場示范區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940億元,生態效益近1781億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