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就找著了。”邁進放空水的魚塘中間,全椒縣花溪湖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社長郭成立側身彎下腰,先拿鋼釬探到位置,再把手伸進泥地摸索,很快就抓出一只正在冬眠的甲魚。
新年期間,營養價值豐富的甲魚是年貨市場和高端餐飲的“熱門貨”。行情旺、進賬多,郭成立笑容滿面:“年前訂單多,2月份以來甲魚出貨近5000斤了。”
自年輕時外出學習歸來,郭成立專注甲魚養殖已有十幾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行家里手,不僅帶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打造“花溪湖”甲魚品牌,還通過提供良種和技術指導,帶動周邊農戶通過甲魚養殖增收致富,總規模超過2萬畝。
近些年,郭成立嗅探到行業趨勢,愈發重視養殖中的生態平衡與綠色環保。2021年,經縣政府牽頭,合作社與滁州學院合作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結合甲魚活動期與蝦的生長期高度重合的特點,探索蝦鱉共生生態養殖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一畝水塘放5至10只老鱉和7萬尾羅氏沼蝦苗。一半(蝦)給老鱉吃,余下的一半賣。”郭成立介紹,“不僅甲魚品質更好了,混養出的蝦個頭大、肉質緊實筋道,上市供不應求。”
“實踐證明這種養殖模式可行性強,效益也好。算下來,每畝年產值可達1.5至2萬元,比傳統養殖方式增加20%至30%。”
郭成立說,去年養殖鱉、蝦等綜合純收入突破了600萬元。
與高校團隊的合作,還助力改善了合作社的養殖條件。走在塘埂上,郭成立告訴記者,過完年,他準備按照滁州學院團隊提出的方案,進一步增強養殖水體的溶氧量,“根據計算,要是能維持在‘6個氧’(6mg/L)以上,產量還可以再上一個臺階。”
滁河沿岸的全椒縣水產養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近年來,在政府部門支持和市場需求指引下,越來越多養殖戶立足生態、擁抱科技,促進當地水產養殖產業“游”出以綠色效益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來到位于六鎮鎮大張村的民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兩口空蕩蕩的大塘讓記者不禁發出疑問:“魚呢?”
“這是用來養小魚給鱖魚吃的。”合作社負責人王宏祥笑呵呵地解釋,鱖魚以活魚為食,而且頗為“挑食”。
去年,在全椒縣科技局牽頭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在民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在魚病防治、水質調節等方面予以精細、周到的技術指導。“有了專家指導,水體氨氮指標穩定可控,養殖環境更適宜鱖魚生長,魚苗的成活率從原先每10萬尾活8萬尾提高至能成活9萬多尾,加上品質的改善,帶動合作社經營收入同步增長。”王宏祥說。
他回憶,養殖鱖魚20多年時間,摸索著精進養殖技術、擴大經營規模,始終離不開專業的技術指導。“那時,‘四大家魚’越來越不值錢,縣水產局建議我試試鱖魚,后來又指導我搞起蝦鱖套養,利用鱖魚養殖周期的間隙,增加一茬養蝦的收入。”去年,王宏祥一家養殖規模220畝,純收入60多萬元。
相關數據顯示,全椒縣漁業生產呈穩中向好態勢。2023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13.2萬畝,其中名特優新水產養殖面積10萬畝;水產品產量7.46萬噸,漁業經濟產值達25億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