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清晨,當第一縷微光露出海平面,東吾洋海灣的喧囂便被喚醒。在霞浦縣沙江鎮圍江村“海上牧場”,工人們正站在漁排上忙著投喂海參餌料,一派忙碌景象。
“眼下正是海參苗生長的關鍵時期,再有一個多月就可以收獲了。預計在清明節前后可上市銷售。”說話間,山東安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海參養殖基地負責人郭高任熟練地將網箱打開,查看海參長勢。“去年,基地投放海參苗200萬公斤,預計年產值可達10億元。”郭高任高興地說。 依山伴海的沙江鎮,全鎮海域面積11.3萬畝,海岸線長27公里,海參、海蠣等水產養殖是該鎮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養殖有海帶5萬畝、海蠣2萬畝、蝦塘8000多畝、海參養殖2萬框。為推動養殖業轉型升級,去年,沙江鎮積極引進山東安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圍江村租賃海域2000畝,打造“環境友好型組合箱體刺參規模化養殖”示范基地。 “與霞浦當地傳統的吊籠養殖模式不同,我們采用的是北方網箱養殖模式,這可謂是好處多多。”談到新型養殖方式,郭高任打開了話匣子,首先相較于傳統吊籠養殖,通過發展網箱養殖可以縮減人工成本、餌料成本,進而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比如投放5萬公斤海參苗僅需管理工人5名,而吊籠養殖則需30人左右。并且通過網箱養殖后,由于海參的見光時間長,品相更好,價格還會比吊籠養殖更加有優勢。其次,在餌料的投喂過程中,基地使用的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餌料,與傳統的投喂“海帶+魚糜”方式不同,該餌料不易對海區水環境造成破壞,能有效降低海參病害的發生。 好 “錢景”讓不少養殖戶看到海參養殖的“新路子”,溪南、長春、下滸等周邊鄉鎮養殖戶們紛紛到基地進行觀摩學習。“下階段,我們計劃繼續擴大海參養殖面,將這種網箱養殖新模式在霞浦進行大力宣傳推廣,努力將新模式、新技術推廣應用到漁民百姓中,助力霞浦海參產業更上一個新臺階。”郭高任表示。 基地的建設不僅為當地群眾帶去了海參養殖新方法,也提供了不少增收就業機會。 掰著手指頭,圍江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蘇文本給記者算起了村民們的“增收賬”:“靠著海域租賃,一畝租金可達25000元,每10天左右海參養殖網需更換一遍,工人一天收入500元,一月下來能增收5000元左右。算下來,收入十分可觀,新的一年,村民的生活也將越來越好。” 一只小海參,串起萬千養殖戶,鼓起漁民錢袋子。目前,在圍江村,有270戶村民參與海參養殖,面積從2018年的17000多筐發展到如今的40000多筐,產值約2億多元,海上養殖不僅給村里帶去了經濟活力,也讓圍江村群眾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 “近年來,村里還通過連續舉辦海參銷售節,邀請全國各地客商前來參加,進一步打開圍江村海參知名度。”蘇文本說,“海參銷售節的舉辦,讓村里海參銷售從過去的局限于北方市場到銷往全國各地,每年海參收成時,還有不少客商主動上門預定,做到了銷路不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