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些年,跟水產品有關的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當屬“無公害”了。但是放眼各地水產市場,真正的無公害水產品究竟能有多少呢?很少,的確很少。在各個水產市場上,多寶魚現在肯定是有無公害身份證的,還有一些品牌化比較高的水產品也有相關的無公害證明。但是除了這些,其他的無公害水產品的確就很少了。如果說在水產市場上銷售鯽魚銷售對蝦還要讓商戶或者基地提供無公害證明的話,看起來似乎是個滑稽的事情。對水產商戶們來說,如果整個市場趨勢是無公害的,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商品也都弄成是無公害的,但是如果讓他們自己主動確認自己所銷售的水產品是無公害的話,這個操作起來比較困難。當然,這個并不是整個水產市場無公害水產品很少的主要原因。原因應該在源頭,在養殖基地那里。
可以這么說,無公害是個系統的過程,首先養殖環境必須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整個養殖、捕撈、包裝、貯運、上市等各個環節都必須進行無公害規范性操作,將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控制在質量安全允許范圍內的水產品。所以從這個過程來看,無公害水產品在根本上來說是由養殖基地決定的,養殖者本身具有高度的無公害意識,在養殖過程中才能自然而然地進行規范性操作。養殖戶的無公害意識除了體現在養殖過程中規范性操作之外,還應該表現在對基地生產的水產品進行無公害區別上。在去年11月底,在新疆地區,由于進入市場的無公害魚沒有具體的標識、和普通魚混合銷售后,價格怎么也上不去,結果就出現了無公害魚淪落為普通魚的場面。由于無公害的操作過程中肯定會增加無公害魚的成本,這就導致了無公害魚的市場價格肯定要比普通魚價格高。要想解決無公害魚和普通魚在這個方面的劣勢,養殖基地必須在無公害規范性操作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無公害成本,當然,這個是在保證水產品無公害的前提下進行的。
當然,相關部門也必須通過定期不定期的藥物殘留抽查來對養殖基地進行監督,這種監督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每抽查一次,都必須是徹底的,而不只是走走過場走走程序,如果抽查變成一種“秀”的話,那樣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抽查的結果當然是給水產品戴上無公害的身份證,或者是標簽或者是相關認證證明文件。對于養殖基地來說,相關部門發放的“無公害身份證標簽”和“無公害證明文件”是一種資源,如果這種資源被某些人不正當地利用來謀取不正當地利益,那“無公害”也就成為了一種形式,成為空談,后果一樣很嚴重。
無公害水產品是否能大規模地深入市場,還和消費者有一定的關系。雖然說消費者對無公害水產品很支持,但是如果無公害水產品和普通水產品的價格相比要高出很多,高出了消費者的承受壓力。在消費能力沒有提升的情況下,消費者會退而求其次選擇普通水產品,或者干脆在日常減少水產品方面的消費,這對水產品行業來說是最致命的。
所以當前無公害水產品進入市場是沒有問題的,最關鍵的是如何做到既是無公害水產品,價格方面又不是太高于普通水產品。
南方漁網編輯:蘇紫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