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冷藏船“浙遠東冷1號”四天前剛剛從北太平洋漁區回到舟山,連日連夜一番裝卸,今天又要趕著啟航。船長老虞忙得很開心,本月初返航之前他就發現,北太魷釣作業開始回暖,運輸生意的旺季已經在望。
前期魷釣減產三成
“浙遠東冷1號”專為北太平洋20艘魷釣生產船配套魷魚運輸和物資補給,載重噸1000噸。上一航次之初,老虞又是另一番心情。“當時生產船同比去年普遍減產,找貨花了一點時間,從出發到返航用了一個多月,運回魷魚962噸。而這次可能只需20多天,滿艙需要的柴油銅鈿省下不少。”
昨天,市海洋與漁業局外經外事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我市共161艘北太魷魚釣船投入生產,占到全國203艘的79%。今年漁船出海時間明顯延后,且由于水溫偏低等不利因素,魚發時間明顯遲于往年,小規格魷魚偏多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魚價的提升。截至8月10日,早期投入北太魷釣生產的單位平均產量在120至130噸,同比減產幅度在30%以上。“出航時國內油價高漲到7500元每噸,漁場加油最高到9400元每噸,同比去年生產用油5600元每噸的均價,漲幅超過35%。柴油等各種生產成本大幅提高,令多數單位出現虧本,總體形勢嚴峻。”
生產船主劉全玉的兩艘魷釣船“海興16號”與“東漁2016號”今年5月開始作業,目前過駁到港魷魚數量為215噸,比去年同期減少四成多。根據北太魷釣規律,他們和大船隊一道從東向西轉移作業,從東經170多度到160多度、北緯40度附近換了兩個漁場。“最初產況尚可,一條船每天能釣兩三噸特大魷魚,但魚發才20多天就結束。下個漁場減產得厲害,一天只能釣1、2噸小魷魚,且持續時間頗長——油價太高,我們不敢貿然尋找漁場,多數時間只在漁場較小范圍內漂流作業。”
旺季在望魚價走高
7月15日前后產況開始回暖,這時船隊已經來到東經153~155度、北緯42至43度附近,北太魷釣路線上第三個傳統漁場的魚發開始好轉。到8月初,劉全玉的單船產量穩定在四五噸一天。
第四個傳統漁場也已在望,東經155~157度、北緯43度附近海區是約定俗成的“北太魷釣中心漁場”。劉全玉介紹說,該漁場是傳統旺發漁場,占到魷釣船年產量的一半。“遠洋漁民半年辛苦,希望就在接下來兩個多月旺季。”劉全玉說,下個月他也要去北太“參戰”。他估計今年魷魚總產量盡管會低于去年,但應能穩定在歷年來中等水平。如今魷魚均價卻比去年高了約500元每噸,按單船年產500噸計算,每船一年就能多出25萬,不由得他不重視。“去年是1992年來的生產最高峰,我的單船產量高達710噸,可惜提早了半個月回家。現在想來,那半月產量放在今年估計抵得上半年賺頭。”
今年魷魚相對俏銷,劉全玉現在每周都要到碼頭接收運來的魷魚,遠銷北方市場。“今年魷魚在北方的銷路要好于往年,這要歸功于農業部嚴查北太非法流網作業行動得力。”劉全玉說,近些年北太非法流網船禁而不絕,最猖獗時同一漁場有上百條流網船和魷釣船“爭食”,且多為北方船只,影響到舟山魷魚在北方的銷路。而今年在北太漁區基本上看不到流網船,結果北方原料商倒找上門來收購魷魚,“一下子把本地市場均價提高到6500元每噸。”
南方漁網編輯:蘇紫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