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浙江日報8月4日訊 對蝦養殖一直是“用水大戶”,10畝白對蝦養殖基地日換水量超過2000立方米,養殖戶們常常為找新水源而發愁。最近,鎮海莊市養殖戶宋德定和寧波大學合作利用生態循環方法處理養蝦污水,能重復使用,“用水大戶”不再“缺水”。
在宋德定的養殖基地里,記者看到養殖塘內的污水通過排水管,流入另一個養著魚類、龍蝦等的池子,據宋德定介紹,池內的魚類等會吞食污水里的對蝦糞便、食物殘渣和水藻,初步凈化水質。“食物凈化”后的池水再引入茭白地,靠水草等生物吸收,去除水體中的氨、硝酸鹽等化學成分,最后經過生物菌凈化、分解和活性炭吸附、沙濾等程序,使原先不可用的養殖廢水變成了清澈見底的凈水,能夠再次用于養殖。
“養蝦就是養水。”養殖戶宋德定說,高密度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產生的大量食物殘渣和糞便,會在短時間內污染水體,分解后產生的氨等有害物質,影響蝦類正常生長。因此養殖過程中平均每天需換水30%左右,這就意味著10畝養殖基地的日換水量超過2000立方米。
“往年,我要花很多精力尋找合適水源,才能保證充足供水,還要支付很大一筆水電費、凈化水質的化學藥品和人工費。”在宋德定看來,用水問題已經是對蝦養殖的一道坎。為此,在漁業部門支持下,去年,他與寧波大學合作搞起生態內循環水系統的試驗,今年還建起40畝生態循環水處理池。
生態循環處理不僅解決了養蝦的用水問題,還節約了不少成本。宋德定算了筆經濟賬:一期南美白對蝦的養殖,至少能省下15000元的水電費、化學藥品費和人工費用,同時減少了外界河道水源污染等對養殖的影響。養殖水經過生態內循環后,不需要化學藥品處理,真正實現了無公害養殖。
“這個循環系統的建立還能產生‘一箭多雕’的經濟效益。”宋德定打起了經營生態處理池的“算盤”:在上面搞休閑垂釣,建農家樂餐館,打造成了一個休閑農莊。在養殖停歇季節,池內大片茭白也可以賣不少錢。
南方漁網編輯:蘇紫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