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區徐往子村農戶們曾經和許多農民一樣一直靠種"老三樣"維持生活,春種土豆、秋種蘿卜、白菜,風風雨雨忙一年到頭,還是不能致富。1989年,徐往子村的村民趙智利用溫室養金魚,探出了致富的一條新路。趙智溫室養魚致富的消息很快引起村民們的興趣,一些周邊的村民也建起溫室,修上魚池開始養特色觀賞魚。但是,幾家養殖戶僅靠自己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進行摸索式的飼養,風險很大,一旦魚發病,一夜之間就會血本皆無,許多村民都不敢嘗試。一時間,養殖觀賞魚這條致富路似乎也布滿了荊棘,讓村民心頭的致富希望一下子渺茫起來。
徐往子村干部們發現養殖觀賞魚致富快,村民樂意干,只是缺乏規模和技術指導,需要村里引路。于是,村兩委班子把養殖觀賞魚定為全村產業調整的項目,加以宣傳、推廣,并在1997年成立了養殖協會,開辦了養殖學習班,聘請有關專家到村里講課。從那時開始,該村干部就定下了對養殖戶一定要做到服務到位,技術指導到位的規定。由于村里的支持和統一的技術指導,使特色觀賞魚養殖業戶逐年增加,徐往子村養殖基地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養殖基地也越發展越大,養殖水面由原來不足10畝,很快發展到40余畝,養殖戶由原來的3戶,增加到10余戶。
1999年,隨著養殖業的發展,觀賞魚市場上的金魚銷路出現了滑坡。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村兩委班子及時召開養殖戶會議,共同探討新的途徑。經過村干部在市場收集的信息反饋,進行科學的分析,在廣大養殖戶的認同下,決定改養熱帶魚,開始了新一輪的經驗摸索。由于熱帶魚對水溫敏感,在夏天很好生存,但到冬季卻很難生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研究,于是火炕上面砌魚池的方法深得大家認同,養殖戶們扒掉原有的魚池,改建新魚池。通過實踐這是一項成功的經驗,打破了熱帶魚不能北養的說法。放棄金魚養熱帶魚,不但扭轉了農戶們在市場上的被動局面,而且經濟效益也比養金魚提高了7倍。
養殖基地的逐年擴大,養殖戶不斷增多,外地購買魚苗、魚種的人員也不斷增加,村兩委班子又研究起運輸的問題。為了解決養殖戶運輸上的難題,村里自籌50萬元資金新建了兩條柏油路,并立桿架線,安裝通信設備,還對各戶之間的小路鋪墊石粉。運輸的問題解決了,農戶們紛紛開始在自家溫室內養殖熱帶觀賞魚,到2005年底,該村的熱帶觀賞魚養殖水面已擴大到120畝,養殖業戶增加到30多戶,經濟效益逐年提高,養殖品種也逐年增多。
幾年來,通過徐往子村干部們的熱情服務,使徐往子村的特色觀賞魚快速發展起來,各種熱帶魚苗銷售到東北三省及天津、新疆等地,韓國、日本等國的客戶也紛紛踏入徐往子村觀賞魚基地購買魚種、魚苗,徐往子村借著一尾尾遠游的觀賞魚名聲大噪,小小的觀賞魚也成就了徐往子村農民的致富夢想。
編輯:羅成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資訊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