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臺南市鹿耳門溪和鹽水溪出現大量巨型水母,伸展出來直徑超過20公分,比一個人手掌還要大,漁民在溪里架網捕魚,一次可以捕到2、30只的水母,網里卻只看到2、3條魚,讓漁民叫苦連天。
臺南四草濕地最早是在03年就發現過水母,后來每年也都陸續零星出現,但數量都沒有今年來得多,今年則有上萬只水母的出現在當地,據專家分析,暖化可能是主因。
據臺灣“今日新聞”報道,出現大量水母的地方就在臺南市的四草濕地,乘著漁民的膠筏才出發不久,用肉眼一瞧輕易就能在水面上發現水母的行蹤,透過水中攝影機的鏡頭,在混濁的水質里依舊可以看到水母像是蹬腳一般,一上一下的自在模樣,有些則是悠閑的側身隨波逐流,水面下模樣逗趣,水面上看起來像是一顆一顆的小星星,斑點的藍色的透明的,不同顏色的水母,讓平淡的水面變得好熱鬧。
根據當地漁民觀察,這個地方的水母不但今年來得比較早,同時數量也比往年來得多,而他在這個地方出現的周期也大概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盡管水母出現的周期不長,但為何原本不屬于這里的水母,連續五年都年年出現?水母專家劉文琤說:“全世界各地都有水母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量的聚集增生,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遷,尤其比較指向是暖化。”
平常四草濕地水底活動的水母,在退潮后活動空間縮小,紛紛浮出水面,加上人為污染,水中浮游生物增加,讓四草成為水母的最佳繁殖地,盡管每年出現的時間不長,但在水中扮演掠食者角色的水母,難保不會造成濕地生態的變化。
南方漁網編輯:蘇紫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