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消息: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是山東省乳山市牡蠣收獲的季節,這段時間,漁民們會根據當天海水的漲潮時間,確定幾點鐘出海捕撈牡蠣,養殖戶遲明清晨6點出發,不到8點就拉上來1500多公斤牡蠣,今天拉的這些牡蠣可以給他帶來近3千塊錢的收入。
記者:“牡蠣都是養在籠子里嗎。”
乳山市海陽所鎮西黃島村漁民 遲明:“對,對。”
記者:“這一籠里有多少斤?
遲明:“純的有40多,大50斤,有40多斤。”
記者: “今年的行情怎么樣?”
遲明:“還行。”
記者:“還行是多少錢1斤?”
遲明:“7毛到7毛5分, 8毛都有, 不一樣。”
牡蠣大小不同價格也不一樣,一般情況下,大的賣價稍高一些,遲明的牡蠣剛一上岸就有商販在等著買,經他們轉手后,牡蠣到市場的價格就遠不止8毛了。
商販 蔣敬林:“我往威海拉,今年的牡蠣很貴, 都賣到5塊錢3斤左右, 2007年在5塊錢4斤,不分公母,它的好壞就看干凈不干凈,大小怎么樣,肥瘦怎么樣。”
乳山市屬暖溫帶東亞大陸性氣候,近海表層水溫和鹽度等自然條件特別適合牡蠣生長,這里水質清澈,所養的牡蠣個體大、口味好,在市場上十分俏銷。
乳山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 孟偉:“上殼,下殼,兩邊都比較鼓的肥滿度比較高。”
記者:“隨便砸兩下就可以掀開嗎?像貝殼一樣,這么肥,打開了。”
孟偉:“吃的話這么刮開吃就行了,這么挖出來就能吃了。”
記者:“這生的也能吃嗎?”
孟偉:“能吃,就這么吃了,鮮,好吃不腥。”
記者:“需要喝點白酒?”
孟偉:“就點二鍋頭更好,吃個10個8個沒問題。”
牡蠣富含鋅、鐵等多種維生素,倍受日本、韓國等市場的歡迎,出口量不斷擴大。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的年需求量也日益遞增。然而,在2000年以前乳山的牡蠣養殖卻一直形不成規模。
乳山市海陽所鎮西黃島村漁民 趙信章:“那時養得少, 那時養了幾百籠, 四五百籠。”
遲明:“牡蠣要是死了,籠子里剩得不多,一籠只能賣20多塊錢。”
過去,乳山漁民養殖牡蠣采用的是春播秋收的方法,即2月份放苗,9月份上市,這樣牡蠣的生長期主要在夏季,而乳山由于外海島嶼少,到了夏季風浪較大,遇上臺風還會把牡蠣卷走,加上受夏季海水附著物多等因素的影響,牡蠣成活率不高,產量低,漁民的收入上不去。
海陽所鎮西黃島村漁民 宋冬:“過去如果是養小苗的話,海水比較臟,比較混比較臟,小苗下去以后被海水附著物,所以死亡率比較高。”
2000年漁業局帶著一些大戶外出參觀,在煙臺、威海等地大伙有了2個新發現,一是那里夏季風浪小,不會對牡蠣生長造成危害,二是因為水質的關系,他們的牡蠣長到半成品的時候光長殼不長肉,這也是當地老百姓發愁的一件事。受此啟發,乳山決定改變過去春播秋收的養殖習慣,改為9月份養殖,11月到次年4月收獲,買別人的半成品專搞育肥,這樣即避開了夏天的風浪,又把養殖周期從原來的8個月縮短到2個多月。
孟偉:“采取了秋播冬收, 春收這種方式, 也就是說9月中上旬從威海, 煙臺,榮城等地買來半成品牡蠣,所謂的半成品就是說,牡蠣大小已經達到商品規格,但是它的肥滿度很低,這樣我們把牡蠣拉回來以后育肥。”
乳山市海區的養殖密度相對較小,水質營養豐富,適合育肥。改變了春播秋收的養殖方式后,9月份育肥的牡蠣,11月開始就可以陸續上市,可是這辦法雖好,但習慣于春播秋收的漁民還是有些顧慮。他叫遲明雪,西黃島村支部書記,在大家遲疑、觀望的時候,他帶頭從威海買進半成品牡蠣搞起了育肥。
乳山市海陽所鎮西黃島村支部書記 遲明雪:“靠咱海上的優勢,因為咱這海上沒有污染,水質比較好,所以從外地拉瘦牡蠣以后擱在咱這兒增肥,增肥一段時間,三四個月以后,第一是改變口味,第二是增加肥度。”
2000年9月遲明雪從威海買來500籠瘦牡蠣,經過3個多月的育肥,產量果真比原來提高20%,2001年春節前大量上市,每公斤批發價達到1塊6毛錢。
遲明雪:“你比方說拉的半成品是2毛錢1斤,現在賣到8毛錢,又躲過風浪期,集中這段時間又可以增值,你算算2毛錢買賣到8毛錢,這本身就掙6毛錢。”
看遲明雪賺到錢,激起了大家的養殖熱情,到2007年乳山市的養殖面積達到2萬4千畝,遲明雪的養殖量也從500籠擴大到2萬籠,在西黃島村記者跟隨著他的船一塊出海拉牡蠣。
記者:“牡蠣飽不飽?”
漁民:“看,這么大。”
記者:“這算飽滿了吧,你打開看看有多飽。”
漁民:“你看,好滿。”
記者“像這樣的價格就好了吧?”
漁民:“對,這樣的價格就好,市場上1塊2角,1籠能賣40多塊錢,四十一、二塊錢。”
遲明雪對牡蠣進行育肥不僅能賺錢,還縮短了自己的勞作時間,他9月份從外地買回瘦牡蠣放入籠中,投入海區養殖,11月中開始銷售,直到4月份結束,5月到8月風浪大的時候,他不再養牡蠣,而是讓海區空閑休整,凈化水質,這段時間光照充足,為海水培養了豐富的基礎生物,而牡蠣不需要任何人工飼料,所食用的正是海水里的基礎生物。
孟偉:“乳山外海有東部黃壘河和西部的乳山河,帶進去的一些營養液,餌料生物特別豐富,這樣牡蠣育肥增長速度非常快。”
2002年后,牡蠣育肥養殖的模式在乳山市全面推廣,每到9月份漁民們就紛紛到榮成、威海、煙臺等周邊城市購買半成品牡蠣進行育肥,而這些城市由于海水的基礎生物沒有乳山豐富,牡蠣肉的重量只能占整個牡蠣總體重量的5%-7%之間,為了節省養殖時間,那里的漁民樂意出售半成品。而牡蠣在乳山育肥后,肉的重量能提高到15%-20%,這樣的牡蠣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不僅價格高還十分暢銷。
宋冬:“今年的牡蠣到市場上鮮食的比較多,因為它比較肥,都不愁賣。”
目前,乳山已成為膠東半島最大的牡蠣養殖基地,2007年產量達到15.65萬噸,產品除銷到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提供居民鮮食外,本地還有6個加工企業,他們將牡蠣加工成單凍牡蠣及半殼牡蠣之后,銷往韓國、日本等國家,年創匯1500萬美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