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安徽市場報訊:從4月1日開始,安徽省又到了為期3個月的長江禁漁期。提到長江禁漁,不得不讓人想起我省5342戶,23000多人口的長江漁民。
省社科院昨天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卻讓人擔憂,這些漁民居無定所,以船為家,世代捕魚為生。近年來由于長江漁業資源的衰退,他們生產、生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他們不僅是一個特殊群體,也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群體,亟需引起政府的關注。
原因篇:漁業產量減少,漁民收入下降
原因之一:
被邊緣化的群體
據省社科院調查,安徽長江水域有專業漁民5342戶,涉及人口23069人,全年享受低保漁民1047人,禁漁期享受低保漁民4647人。說他們被邊緣化,一點也不為過。他們養老保障、醫療保障沒有著落,子女教育不能保證,甚至有的漁民沒有戶口;因為他們不是農民,不能享受著國家每年惠農政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益處,再怎么貧困,也不能享受國家的扶貧開發政策。
原因之二:
漁業產量減少
和縣老漁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中前期和縣每年的鰣魚產量有5萬斤~4萬斤,到了70年后期只有4千斤~3千斤, 80年代初期則急劇下降到二三百斤至稀少;現在極為稀少,即使允許捕撈,也沒有產量了。安慶漁民介紹,古稱鰣魚、刀鱭、河豚為“長江三鮮”, 1985年后鰣魚已近絕跡,1989年后漁民已捕不到河豚,現在刀魚年產量逐漸減少,且規格由原來的每條3~4兩到現在的每條不足2兩。
原因之三:
禁漁期漁民補貼太低
從2002年開始,長江每年實行三個月的禁漁期,以利于漁業資源的休養生息。禁漁期內,地方政府對漁民實行補貼,但受當地財力的影響,各地禁漁期間漁民的補貼標準不一樣。
有的地方禁漁期漁民補貼很少,特別是縣農業戶口的部分漁民,長江禁漁期在每人每月補貼只有幾十元,無法維持生活。
現狀篇:漁民生活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現狀之一:
漁民收入極低
省社科院調查顯示,上世紀90年代前,由于長江漁業資源豐富,他們的生活較好,甚至和城市工人相當。從上世紀90年代后,漁民的生產逐年下降,生活水平越來越差。當涂縣專業漁民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人均收入分別為1837元、1485元、1283元,只相當于全縣當年人均收入的54.3%、33.8%、25.3%。
現狀之二:
子女教育是大問題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我省有30~40%的漁民沒有上岸定居,常年住在船上,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不僅生活不便,更重要的是給子女上學帶來很大的問題。這部分漁民的子女大多數是寄養在親戚家上學;也有少部分漁民子女跟隨父母生活在船上,上學早出晚歸,隨漁船漂移經常轉學,容易導致小孩棄學成為新一代文盲。
現狀之三:
漁民的健康無保障
漁民長年在長江作業,吃住全在船上,天天與江水接觸,感染血吸蟲的概率非常高,身體健康狀況非常差。據安慶水產局調查,安慶漁民絕大部分都患有血吸蟲、風濕等疾病,而醫療保險對漁民來說是一片空白。他們既進不了城市醫保,也進不了農村醫保,遇到大病只能聽天由命。
現狀之四:
成為“返困”群體
因捕撈收入減少,我省少部分漁民棄船上岸打零工,拾破爛維持生計,成為一個“返困”群體,也有極少數漁民通過自己的途徑轉產轉業,但大多數漁民無法轉產。一是因為漁民文化素質較低。除了捕魚以外,他們不會干其它事情,在岸上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二是因為漁民觀念落后。漁民成天在水上作業,他們已養成了居無定所的習慣,不習慣在岸上工作。
出路篇:
根本出路在于轉產轉業
省社科院專家調查認為,從專業漁民的生存狀況看,已經是當今社會極不和諧的一部分。他們不但不能實現小康,而且還加入“返貧”行列。因此,解決生存的根本出路就是讓漁民轉產轉業。
出路之一:
幫助漁民轉產轉業
基于目前漁民生活困境、長江禁漁、漁業資源較少、漁民多的局面,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減少漁民,才是漁民擺脫困境的根本出路。加強漁民的職業培訓工作設立專項基金,重點解決一批中青年漁民轉產轉業。政府應該拿出一部分錢,設立專項基金,專門用于這部分人的轉產轉業。
出路之二:
加大漁民臨時補貼
在禁漁期間,只有城市戶口的專業漁民可以享受到城市職工低保待遇,而農村戶口的漁民不能享受到低保待遇,只能依靠政府的臨時補貼。因此,社科院專家建議,有必要將全省所有的漁民戶口轉入城市戶口,將漁民的低保、醫療保險納入城市居民管理體系,解決漁民禁漁期的后顧之憂。另外,建議政府部門增加禁漁期漁民的補貼。
出路之三:
幫助漁民上岸定居
漁民長年生活在漁船上,四季在長江漂泊,居無定所。不僅漁船破舊,空間狹小,影響漁民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生活在漁船上的子女上學不便,漁民子女教育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要理順專業漁民的管理體系;有條件的地方,要幫助漁民上岸定居,建立漁民社區,加強對漁民的管理。
出路之四:
重視漁民子女教育
政府和社會應該關注他們的子女教育,不要讓他們再走他們父輩的老路,成為新一代的漁民,減少漁民應該從娃娃抓起。各地政府要重視漁民的子女教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允許漁民跨區就近上學,有條件的地方在漁民集中的地方興建漁民學校。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