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漁業報訊:遼寧省大連地處遼東半島南端,漁業占農業半壁江山,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和水產品集散地。步入“十一五”以來,大連立足本地實際,堅持科學發展,切實轉變漁業發展方式,著力提高漁業現代化水平,推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2007年,完成漁業產量220萬噸,實現產值186億元,漁業社會總產值383億元,漁業經濟總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大連漁業走上中國特色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高效漁業爭奇斗艷
近年來,大連漁業發展越來越受到環境和資源制約,水產品結構性過剩的矛盾時常出現,傳統漁業水域逐步減少。為了繼續保持全國漁業大市地位,“十一五”以來,大連堅持科學規劃與重點引導相結合,根據各地資源特點,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拓展離航運中心較遠的北部三市、長海縣和金州區漁業空間,重點發展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品和優勢產業,促進漁業收入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新上1000萬元以上投資特色水產品養殖及水產品精深加工項目60多個,新增固定資產投資35億元。優質高效水產品養殖面積累計達到420萬畝,僅海參、蝦夷扇貝、雜色蛤這3個品種的產量就達到50多萬噸,實現產值70多億元,占養殖產值70%。其中蝦夷扇貝產量占國內90%,海參、雜色蛤產量位居全國前列,陸地工廠化養殖面積達到115萬平方米,高值經濟魚類養殖產量達到5000多噸,是國內最大的河豚魚、大菱鲆養殖出口基地,水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600多家,精深加工水產品達到10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完成產量100多萬噸,實現產值90多億元。優勢產品和優勢產業貢獻增加值占漁業增加值的90%以上,成為新時期大連漁業經濟一大增長點。
板塊漁業異軍突起
現代漁業發展要求漁業必須走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路子。近年來,為了解決漁業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大連漁業著手推進“一區一塊、一塊一品、一品一業”建設,通過實施縣、鄉、村三級聯動,積極調整和創新經營體制和機制,實現漁業規模發展,使產業布局日趨明顯,為現代漁業發展注入強大活力。目前,已經形成了長海縣蝦夷扇貝養殖、莊河河豚魚養殖和雜色蛤養殖、瓦房店海參養殖、甘井子高值經濟魚類和裙帶菜養殖、旅順海帶和鮑魚養殖等8大養殖經濟圈以及普蘭店皮口、金州杏樹、旅順龍王塘、甘井子棉花島等10大漁業加工園區為主體的18個漁業板塊經濟框架。2007年,漁業板塊面積占總養殖面積的65%,產量占漁業總產量的73%,收入占漁業產值的80%。長海縣通過實施“龍頭企業+政府+科研單位+金融部門+養殖戶”的五合一經營模式,養殖蝦夷扇貝年實現產值10億元,帶動全縣3000多戶、1萬多人收入增長近20%,推進當地從養殖扇貝單一品種向多品種發展,帶動更多的漁民走向富裕的道路。
休閑漁業風光無限
近年來,大連漁業抓住休閑漁業發展勢頭迅猛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和發揮自然條件優勢,以休閑漁業為突破口,高起點、高規格建設一批近郊休閑漁業經濟帶和海島休閑漁業經濟圈,并利用經過無污染處理的40艘報廢漁船沉船建造4個大型人工漁礁區,形成以沿海岸線為基礎、島嶼為補充、漁家為重點的休閑漁業發展格局。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休閑漁業場所2000多個,水面100多萬畝,年接待80多萬人次,游釣場風生水起,漁家樂遍地開花。旅游旺季的長海縣,幾乎家家是賓館,天天有活動,村村有比賽。2007年,全市實現休閑漁業產值7.8億元,比上年翻了一番。長海縣、旅順口區等地區,還連續多年舉辦了“釣魚節”、“漁民節”等漁事節慶活動,并且不失時機地開展“節事塔臺、經貿唱戲”,進行形式多樣、豐富多采的品嘗海鮮、旅游觀光、經貿洽談等活動,長海縣旅順區在漁事節慶活動期間共簽定經貿合作項目40多個,合同外資2億多元,成為沿海漁村經濟發展的動力。休閑漁業在拓展漁業功能和空間的同時,實現了大連漁業多元化發展。
品牌漁業鶴立雞群
為了引導漁企和漁民改變陳舊小生產者觀念,走精品名牌發展之路,創新市場營銷策略,近年來,大連漁業制定科學的品牌發展規劃,抓住優勢企業和品種,突出重點,穩步推進,本著扶持一個,發展一個,成功一個的原則來推動漁業創名牌,不斷把品牌漁業這塊蛋糕做大做好,形成品牌漁業的支撐體系。目前,全市建立了200萬畝無公害生產基地,在100多家企業中推行了HACCP認證,有20多個產品被評為綠色食品,全面實行了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先后打造和唱響了“棒槌島”、“獐子島”、“富谷”、“海寶”、“海宴堂”、“非的”等30多個漁業品牌。2007年,以“獐子島”獲得國家首枚漁業馳名商標為突破口,“棒槌島”又獲得國家漁業馳名商標,是國內現有的唯一兩個漁業馳名商標。還有6個產品進入了遼寧省名牌產品行列,品牌效應還助推兩家漁業企業成功上市。2007年,大菱鲆藥殘事件發生后,大連雙龍水產有限公司憑借無公害基地和產品的優勢,其養殖的“雙龍”牌大菱鲆率先重返上海、北京等國內市場,價格高出其他廠家一倍,當年在國內首次打入日本市場。同時在“海宴堂”、“非的”等海參產品品牌及消費引導拉動下,海參產業連續出現產銷兩旺的態勢,品牌的優勢和魅力得到盡情的釋放和展現。
循環漁業亮點紛呈針對多年來存在的漁業資源衰退,機動漁船油耗多,養殖自身污染重的問題,近年來,大連漁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資源現狀及產業優勢出發,注重循環生態漁業的規劃指導和技術推廣,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漁業,使漁業條件不斷改善。2007年,全面推廣了“蝦夷扇貝串耳吊養”、“海參池塘覆膜養殖”、“3+1納米養殖技術應用”等健康養殖技術以及浮筏和港池養殖中貝、藻、魚、參、蝦等多品種生態互補的綜合養殖方式,重點發展海底增殖、灘涂養殖和陸地工廠化養殖等生態環保型產業,漁業病害發生率持續下降。進一步加強養殖投入品規范使用和管理,推廣節能減排的漁船用柴油節油添加劑技術,工廠化內循環水利用和水源熱泵節能技術。組織“護漁2007”專項執法行動,實施禁漁休漁制度,報廢196艘減船。開展了近年來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一次增殖放流,放流對蝦、日本對蝦、海蜇、魚苗等4.2億尾(頭),海蜇管理實現第十二年統一開捕,秋季捕撈對蝦獲得近年來最高產量,漁民嘗到循環經濟甜頭。
開放漁業方興未艾
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漁業是增強現代漁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大連漁業利用國際資本向國內轉移的有利時機,積極招商選資和引智,提高漁業技術和裝備水平。同時充分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調整優化出口優勢水產品區域布局和生產結構,積極發展一般貿易,鼓勵比較優勢產品出口,適度跟進來進料加工貿易,探索擴大保稅倉庫,并引導漁業企業遵循國際準則,推行國際標準,開拓國際市場,實現水產品加工出口的新突破。目前,大連與83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出口品種發展到10大系列200余個,其中有100多個品種可以直接進入國際超市。2007年,水產品進出口總量90多萬噸,貿易額2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有6個品種對外貿易額超過1000萬美元,20家企業對外出口貿易額超過1000萬美元。現有近300艘遠洋漁船在世界3大洋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境外遠洋作業,還在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企業并開展勞務輸出、對外工程承包等合作,實施“走出去”使大連現代漁業實力更強。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