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北部灣水產信息網訊 中國淡水珍珠的價值越來越受肯定,在國際市場亦越來越受重視。1999年,中國淡水珠的生產總值達1.7億美元。 《亞洲珠寶》最近走訪了中國兩大珍珠產地——江蘇與浙江,以及兩大珍珠交易中心——渭塘與諸暨,發現這個以有32年歷史的行業經歷多翻變遷,各大批發展商及養殖戶正攜手合作,力圖將中國淡水珠業推向另一高峰。 在第一部分的中國淡水報告,淡水珠業的第二代掌舵人會分析淡水珠的供求問題,并講述他們有何策略,應付市場的種種挑戰。 2000年的11月號的《亞洲珠寶》則會介紹中國淡水珠的養殖情況和有核淡水珠的最新發展。
浙江與江蘇分別于1968年及1969年孕育出第一批中國淡水珠。自此以后,中國淡水珠業經歷多次起跌。現在,行業的組織已變得緊密,業者們團結一致,引領淡水珠業邁向新一頁。 現時淡水珠的年產量超過650噸,批發金額達1.7億美元,其中七成出口外銷。 江蘇及浙江仍是主要的養殖地,當長江沿岸省份——安徽、湖北及湖南亦有養殖淡水珠。江蘇省近年大發展工業,影響水質,不少養殖戶絮到工業污染較少的地區辟養珠場,故廣東、福建和江西等地亦有小量養殖場。 據業界粗略估計,浙江省約有12000個淡水珠養殖戶,江蘇省的數目更多,但約有養殖廠規模一般較浙江為小。兩省產量據報占全國淡水珠總產量超過八成。 業內人事表示,控制中國淡水珠產量是非常困難的。在部分工業發展落后和失業率高企業的偏遠地區,養殖淡水珠可能是農民的唯一生計。除非養殖淡水珠不再賺錢,否則農民仍會繼續養殖。 中國政府在1980年試圖監管珍珠業,只準領有出口權的公司出口淡水珠。但此制度的成效并不顯著,部分珍珠經其他渠道從華南地區出口外地。結果,出口權制度在1992年正式廢除。 浙江省德清縣歐詩漫集團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榮根說:“中國淡水珠業必須盡快走上規范化的道路。我們正與浙江省技術監督局合作,就淡水珠質量控制中國逾八成淡水珠產量的諸暨及渭塘大型批發商指,市場才是唯一有效的調節機制,而中國淡水珠的價值、供應量應以至可銷售的品質最終會由市場決定。
中國淡水珠養殖業在1998年轉虧為盈,國內農民替更多珠蚌進行植片手術,令1999年2000年的植片數量大增。雖然今年珠蚌的死亡率較高,但如育珠期維持四至七年不變,2003年起淡水珠的產量將會飆升。 部分財力不足的小型農戶無法養殖珠蚌達七年之久,在珠蚌植片兩三年后便將其與大戶增養。養殖幼蚌的成本不高,每只已植片的一歲珠蚌僅售0.25美元。已植片珠蚌的養殖時間越長,價格便越高:一只已植片的兩歲珠蚌售2.50美金,至四歲時價格已升至沒只7.50美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