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前言
為預測未來全球漁業變動及漁產量走勢,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以項目方式委托研究人員,利用供需及貿易等經濟模型對日本、歐洲地區28國及美國等三大主要水產品消費市場進行預測分析,及另外兩項全球性研究計劃(雖然FAO也曾嘗試對中國大陸水產品消費進行研究分析,但其分析結果不具任何代表性),這些以經濟學供需及貿易模型為基礎的市場研究,對未來全球漁產量、水產品消費及貿易作出合理的的趨勢分析,由上述研究中綜合出預測至2030年全球漁業產量及消費趨勢變動如下:◆未來30年間,全球漁產量、水產品總消費量、食物需求及每人年均食物消費量均會成長,但是年增率會漸趨下降;◆全球捕撈漁業的產量將呈現停滯,而養殖漁業的產量則會增加,但其成長幅度會較過去為低;◆已開發國家水產品消費將反映在高單價水產品需求與進口增加上;◆開發中國家水產品出口將以高單價魚種為主,進口則以低單價魚種為主。
二、捕撈及養殖漁業產量預測表一為綜合各研究后,預測各區域水產品消費、進出口及漁產量變動趨勢。預測未來中南美洲、歐洲及中國大陸將會是非供食用小型浮魚主要供應地區,這些小型浮魚漁獲大多制成水產養殖飼料用魚粉。
預測結果顯示,未來30年間中南美洲將會是捕撈漁業成長幅度最大的區域,該區捕撈漁業產量及出口量均將居全球領先地位,小型浮魚及底魚仍是捕撈漁業最主要的漁獲魚種。
過去10年歐洲地區捕撈漁業產量停滯,養殖漁業產量則大幅成長,該區捕撈漁業產量介于1990年860萬公噸的低水準及1995年1,080萬公噸的高水平之間,在1994-1998年間歐洲28國捕撈漁業平均年產量為1,040萬公噸,其中底魚占23%、小型浮魚占15%;同期間,水產養殖產量從1989年僅占總漁產量10%,持續增加到1998年占總漁產量15%。
研究預測未來30年歐洲28國的捕撈漁業仍將會維持停滯狀態。
日本漁業產量在1974年達到1,200萬公噸歷史高峰,之后開始大幅衰退,至1997年漁產量僅剩672萬公噸,衰退幅度將近50%。研究預估未來30年日本捕撈漁業產量將維持在1997年近600萬公噸的水準,養殖漁業產量將會倍增到150萬公噸,漁業總產量將增加11%,預測漁產量前三位分別為小型浮魚、底魚及軟件動物類。
研究顯示,美國漁業產量、水產品消費及貿易趨勢會因魚種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差異性可分為各魚種捕撈漁業產量變化及養殖漁業產量增加等「供給面」的差異,以及消費偏好改變之「需求面」的差異,在美國每人平均所得增加情況下,水產品需求將從低單價魚種轉向高單價魚種。
評估美國市場的變動模型中針對美國市場及世界其它地區水產品供需變動與水產品供給、需求價格彈性進行假設,并在全球水產品供需平衡下同時計算魚價、水產品消費量及美國水產品貿易量,由于該模型結構及假設簡單,因此實際運用上該模型主要用在解釋未來可能變動,而無法精確預測可能發生的情況,表二歸納出4種不同仿真情況下預測至2030年的情況,4種仿真情況分別為:中度成長、養殖產量成長緩慢、高需求與貿易限制等情況,所有的仿真的情況均以1995-1997年平均數為基底,仿真情況的變動主要為養殖漁業成長及消費需求增加所致,但其它地區上述兩項的成長均大于美國市常全球養殖漁業產量增產大多來自于中國大陸養殖增產,另外小部分來自于南亞、中南美洲與加勒比海及歐洲地區養殖增產;養殖漁產中主要來自淡水養殖及軟件動物類養殖。
研究模型預測在歐洲地區水產品消費量增加情況下,將會引導該區養殖漁業增產,預估至2015年歐洲地區養殖漁業產量將會超過250萬公噸,至2030年產量將較目前倍增達到400萬公噸。
美國方面的情況就有點不太一樣,工資及土地成本偏高,加上嚴格的環境、健康及食物衛生管理規定,其養殖漁業成長幅度就遠低于其它地區,因此美國水產品消費必須仰賴進口填補缺口。
三、水產品消費雖然全球每人年均水產品消費量預測將由目前16公斤增加到2030年時的19-21公斤(此項預測低于先前FAO預測之22.5公斤),但各地區人民水產品消費量差異極大,部分地區水產品每人年消費量預測將會增加:南亞(增加近60%)、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增加近50%)及中國大陸(增加超過84%)將是全球水產品增幅最大的三個地區;另外部分包含非洲(減少3%)、亞洲近東地區(減少17%)、大洋洲開發中國家(減少8%)及前蘇聯國家(減少4%)等,水產品消費將減少。
非食用類水產品消費量成長將低于該類水產品的供給成長,并將表現在飼料占有率上。
未來全球水產品消費需求將朝向調理食品及快餐產品,超級市場的出現及在水產品通路占有率上升情況下,使水產品可以進入離海較遠的區域;健康概念的重視改變消費型態;水產加工業的調整與創新的能力加上超級市場通路的建立,均對供人類食用水產品的供給帶來極大的改變,供貨商也從提供各式不同調理食品獲益。
亞洲國家對水產品需求持續增加,部分原因為人口及所得增加所致;日本平均每人水產品消費量近70公斤,為亞洲國家中最高者,該國國民魚品消費占全球魚品需求近10%。
在對日本市場的研究中發現,該國水產品與其它蛋白質食物間替代性不高,未來30年間,日本市場對非食用類水產品的需求量將不會有太大改變,每人魚產品消費量將會增加16%,所有魚種價格均會上漲,底魚及水生動物價格倍增。
1998年歐洲地區水產品消費大宗為淡菜(占水產品總消費超過7%),其次分別為鱈魚(7%)、鮪魚(6%)、?魚(6%)、頭足類(魷魚、章魚及墨魚,5%)、沙丁魚(5%)及鮭魚(4%),其它重要的魚種包括蝦類(4%)及鱒魚(3%),以消費總量計算,小型浮魚如?魚、沙丁魚、鳀魚及?魚是主要的消費種群,約占總消費量的15%,但以價值計算,因其單價低,使其占消費金額比例較低。
相對的,底魚(特別是白肉魚)的情況就大為不同,無論是用在直接食用或是初級或二次加工,該類魚種所占總消費金額比例大于所占消費量的比例,1998年為例,該魚類占總消費量15%,但就消費金額估計所占比例就大得多。
歐洲28國漁業產出及消費趨勢研究主要以預測漁業生產能力、需求函數、歐盟政治體制及基底細項變動為基礎,獨立估計結果顯示僅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西班牙等三國食用水產品消費量減少,但這三國加上挪威、葡萄牙及瑞典等國每人年均水產品消費量卻增加,主要受到人口數改變所影響,海水魚種如鮪魚、小型浮魚、底魚及其它魚種將是主要消費魚種,但消費量成長幅度較大的魚種將會是頭足類、甲殼類、淡水魚類以及溯河魚種,冷凍、調理或保藏魚品將會是市場消費主流。
美國市場研究的4種仿真情況顯示,未來美國市場水產品凈進口及消費量均會增加,但水產品總消費量成長較平緩,成長最大的仿真情況其總消費成長率也低于25%。
養殖漁業低度成長情況下,會導致水產品消費低成長,其它地區水產品需求高度成長將使美國市場水產品消費量及進口量成長幅度降低,主要是其它地區需求高成長使其消費量占全球漁業產出比例增大,相對的美國市場可分配的比例就會減少。水產品貿易增幅少也將導致進口低成長,而間接影響到消費量成長緩慢。
與其它地區相同,美國市場消費的水產品來自捕撈漁業的部分具有高度不確定,且不太可能有增加的機會,美國市場水產品消費量及魚價將受到全球捕撈漁業及養殖漁業產量的影響,養殖蝦類及鮭魚每人年均消費量急速成長,將是未來美國市場水產品消費及貿易的觀察重點。
從美國數十年水產品消費趨勢,并無法看出未來美國市場水產品消費趨勢的走向,1970年以前60年間美國每人水產品年均消費量保持在相當穩定狀態,1970-1980年間急速成長,1990年代則小幅變動,各不同魚種間消費量變動趨勢差異,許多魚種的趨勢主要受到捕撈漁業情況改變的影響,比較能確定是未來蝦類、鮭魚及鯰魚的每人年均消費量的長期趨勢將會上揚。
四、全球水產品貿易該研究顯示各區域水產品貿易情況大致歸納如下:◆中國大陸、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地區,水產品凈出口將會增加;◆亞洲其它國家及北美洲其它國家水產品凈出口減少;◆非洲、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地區水產品凈進口增加;◆亞洲近東地區將由水產品凈進口轉為凈出口;◆南亞地區將由水產品凈出口轉為凈進口。由于日本水產品消費極度仰賴進口,且該國水產品進口交易量占全球水產品貿易30%,因此日本市場消費趨勢對全球水產品市場具有重要的影響。
歐洲(包括歐盟地區)是全球三大水產品消費市場之一,人口數超過4.8億人(歐盟地區為3.7億人),使該區與日本、美國并駕齊驅成為三大主要水產品消費市場之一;此外,受到消費者偏好不同所致,歐洲本土區域內水產品貿易也相當興盛。
未來影響美國水產品消費及貿易的市場發展都發生在美國本土之外,短期內美國水產品消費將受到全球水產品需求所影響,其國內捕撈漁業產量受到環境及管理政策影響,目前美國大多數重要商業性魚種都還未過漁。
一般來說,已開發國家進口水產品多屬高單價魚種;開發中國家則以進口低價魚種為主,以供其人民食用或為其它漁業及畜牧之用,開發中國家出口高單價水產品也是賺取外匯的方法之一,或可用來彌補本土市場衰退的部分。
未來有關水產品貿易研究應將食品安全及貿易規范等列入分析范圍,如此方能有效預測可能變動趨勢。五、長期展望對漁業產出、水產品消費及貿易進行長期變動趨勢研究具有相當程度復雜性及挑戰性,該研究主要受到下列因素影響到各模型的評估結果:◆水產品市場全球化規模逐漸擴大;◆水產品需求與其它競爭食品供給間具有相互關聯;◆魚種別數目多且具有多樣性;◆影響供給及需求的因素具有不確定性;◆缺乏相關資料。上述影響因素使得模型估計結果出現瑕疵,因此必須小心解釋至2030年的變動趨勢。這些模型中實際的假設及限制使其可有效解釋技術及政策變動后的可能結果。
雖然這些研究分析模型仍有許多缺陷,但對未來長期可能變動趨勢所作出的合理推論仍具有相當可信度,在不同模型使用不同研究方法、資料及假設情況下,得到的結果相近,顯示這些模型所推論的趨勢有一定的可信程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