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9/15訊 漁民自捕的鮮活水產品直接從海上拿到國際市場去賣,被稱之為國際鮮銷業。由于目前國際鮮銷業管理不規范,國家有關部門一紙“封殺令”停止了對此行業的一切審批,執證從事此行業的船只逐年減少,國際鮮銷業也因此漸成頹勢,然而國際需求依然旺盛,于是又出現鮮銷船數量增加而無法從事此項業務甚至非法從業的現象。
在山東省,國際鮮銷業始于1989年,到1996年達到了鼎盛期,全省鮮銷船達243艘,占全國鮮銷船總數的87%,年平均運銷國際市場達2000多航次,出口創匯上億美元,成為山東漁業經濟國際化的支柱產業。然而,到了2003年,全國從事國際鮮銷業的船只銳減到170艘,山東雖然仍居全國半壁江山的位置,但也只剩下80多艘,其余的以更少的數量分布在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份。漁船數量減少在直接影響企業效益的同時,還導致我國鮮銷出口創匯額的大幅下滑。
舊日的“海上金橋”
據了解,國際鮮銷漁業形成前,漁民主要以冷凍原料魚為主,而冷凍原料魚由于質量差、賣價低沒有形成出口規模。為此,漁民創出了一套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利用水產捕撈船和運銷船,既生產又運銷,漁民們稱之為趕“國際大集”。
由于山東國際鮮銷業的發展迅猛,其鮮銷船數量、運銷量、創匯和利潤等指標均居全國首位,也是山東打造“海上山東”的一個例證。
然而,近年來山東國際鮮銷業卻出現了連年下滑現象。目前山東的鮮銷漁船只剩下了80多艘,國際鮮銷的出口額也在逐年下降,目前只有過去的三分之一,“海上金橋”的美稱正在悄然生變。
“山東鮮銷業的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山東省國際鮮銷漁業協會的孫主任說,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鮮銷船運量大幅度降低,由于海上捕撈業不景氣而大馬力漁船滯港現象突出;二是由于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的實施,我國大馬力漁業捕撈船作業海域減少三分之一;三是運輸主要品種馬鮫魚資源減少,鮮銷運輸業呈萎縮趨勢;四是由于拿不到批文,從事該行業的運銷船能出國的越來越少,如山東榮成的馬山漁業公司以前有8條運銷船,而現在連一條也沒有了;五是日本漁業市場每天卸船量多少不等,多時達到13條,少時只有一條,而船多船少兩者相比魚價相差一半,遇到船少的時候鮮銷船不得不做虧本生意;六是日本圍網漁船馬鮫魚卸港量對中國鮮銷業的影響也很大,只要日方當天在日本市場上卸貨量大,中方魚的價格就大幅下跌。
在眾多的滑坡原因當中,漁民們認為,只有“拿不到批文”這一條是人為造成的,也是可以盡快能夠解決的。照漁民們的說法,真的是審批部門有意給海鮮出口設置“關卡”嗎?其實,在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該行業的審批部門也有自己的苦衷。
鮮銷行業太混亂
為什么對申報的漁船遲遲不批相關手續,在審批方面國家有哪些具體規定。對此,有關部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答得十分謹慎。
“鮮銷行業太亂了。”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的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目前漁業存在不景氣,現有的批準的漁船數量完全可以滿足海產品運輸的需要。在一些地方,個別出境漁船由于效益不好,到了外國港口偷盜、運私現象也很嚴重,經常引起我國駐外使館的一些不滿,對此國家有關領導也很重視,要求審批部門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
因此,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2001年8月正式下文,暫停辦理漁業船舶國際鮮銷資格的審批工作,同時研究重新制訂管理辦法。
但是記者得到證實的確切消息,鮮銷船新的審批管理辦法在“停辦令”宣布的2年后仍沒出臺,也就是說,有關這項業務政策和管理辦法目前仍處于空白狀態,如果“停辦令”得以認真執行的話,兩年內不可能新增一條漁船從事該項業務。
記者采訪中還了解到,早在幾年前,鮮銷船的管理部門也存在過一些管理混亂的情況。由于鮮銷船的特殊性,盡管與國家交通部門的運輸船建造規范以及船員發證完全不同,但是由于業務相近,農業部與交通部兩家部門對此還是有過管理權之爭。最終的結果是,1989年7月經國務院有關會議批準,此項審批劃歸國家農業部管理。然而有關人士表示,目前雙方由于對“營業性運輸”的理解不同,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的兩部門之間的摩擦現象依然存在。
此外,據了解,農業部有關部門曾對此做過整頓,改變了原有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具備自營進出口權的漁業企業都能申報國際鮮銷運營業務的規定。補充規定認為,從事鮮銷業的企業必須是在漁業行業中具備進出口資格條件的企業。按此規定,當時山東有80%的已批準的鮮銷船將無法運營。
一天一天盼批文
國家審批部門的“停辦令”和鮮銷漁業的普遍不景氣。這些“障礙”似乎仍沒阻擋住山東漁民對從事國際鮮銷漁業的熱情。
據山東國際鮮銷漁業協會的一項數字表明,2002年共運營856個航次,運營9450噸,創匯3100萬美元,銷售額2億多元,利潤1628萬元。可以看出,山東國際鮮銷漁業下滑現象已很突出。
然而前不久,山東國際鮮銷漁業協會石島辦事處又有4家會員企業,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辦理有關手續,請求給5艘漁船穿上從事國際鮮銷業的“合法外衣”,但迄今也沒得到審批部門的任何答復,當然也沒拿到批文。
既然早有文件規定,暫停辦理一切手續,那么這4家企業為何還“違規”而上呢?
據了解,原來在去年的12月份,農業部批準山東4家公司的“魯榮漁水256”號等六艘漁船從事國際鮮銷業務。有了這個先例,那么今年的這4家公司也就開始效仿。
“這是一種特殊情況。”有關負責人認為,為了扶持這個行業的發展,在采取總量控制的前提條件下,允許新批的六條船采用原來的手續,只是船只做了一下更換而已。照此說法,目前辦理新的手續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沒有批文,花費數百萬的船只能白白停在碼頭。”一位等了數個月時間的鄭先生說,僅是船員的生活費、停泊費、油料費等每月下來就有6到7萬元之多,而如果批文拿到后出國賣海鮮,好的時候每月的利潤在10萬元左右。反復一對比,每月的收入相差十幾萬呢,讓誰心里不著急啊。
不過,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眼下正在忙于行政審批改革,今后將實行一站式辦公,做到一個窗口對外,屆時會極大地方便申請人辦理各項審批手續。預計今年9月下旬實行。同時他也承認,最近了解這項審批制度的人有所增加。
對天天盼批文的漁民們來說,這或許是一條利好的消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