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報訊(記者鄭蔚)連日來,文匯報、上海東方衛視和上海電視臺“長三角‘十一五’新跨越”聯合報道組在蘇浙兩地采訪中,聽到了許多上海科技人員與長三角企業聯手攻克科技難關、服務長三角的故事。在南通,我們就聽到了南通海洋與漁業局與上海水產大學合作攻克“長江刀魚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研究”難關,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人工繁殖的“江刀”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走上市民餐桌。
上海水產大學生命學院院長李家樂教授告訴記者,長三角地區居民喜歡的刀魚,有“江刀”、“海刀”和“湖刀”之分。其中,“江刀”和“海刀”屬于洄游性魚類,其一年中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在海中,謂“海刀”;每年2、3月份洄游到長江里產卵,這時謂“江刀”。而“湖刀”屬于定居性的魚類,沒有在江海間洄游的習性。在清明節前洄游到長江中的“江刀”,魚刺幼軟,肉質最為鮮美,比“海刀”要鮮嫩得多。但由于“江刀”長期遭漁民過量捕撈,這些年清明時節,“江刀”產量與過去相比大大減少,已經形不成魚汛,“江刀”的市場價格也因此扶搖直上。
李家樂教授介紹說,長江三峽大壩的建設,也改變了長江的生態環境。過去,“江刀”通常在南京附近的江面產卵,而現在產卵區已經上移到江西、安徽境內的江面。為了實現“江刀”的人工養殖,從2004年起,南通海洋與漁業局與上海水產大學開始聯手科技攻關,在南通一個四面臨水的江心洲建了“江刀”人工繁殖基地。這是因為南通位于江海交匯處,長江南通段也曾經是洄游性“江刀”的最佳繁育地。科研人員利用每年7、8月份的漲潮時機,將5000多尾“江刀”幼苗引進了江心洲的人工繁殖基地。
“江刀”是體外授精繁殖后代的魚類,上海水產大學專家和南通海洋與漁業局的科技人員通過模擬“江刀”自然授精的環境和過程,對“江刀”的人工授精取得了成功。目前,小“江刀”已經長到了一條2~3兩重,估計總量有1000多條。估計明年清明前,部分“江刀”有望初步成熟上餐桌,但人工養育“江刀”技術成熟,還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