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最近,一條消息給我省沉寂多時的中華鱉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與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聯合研制出一種全新的中華鱉應用技術,并已通過專家鑒定。該技術產品對肝病患者有良好的抗肝損傷、防止肝纖維化等作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這對我省眾多中華鱉養殖戶來說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曾幾何時,甲魚成為宴席上的“貴族”,價格一路上揚,每千克高達600元,一時間,“養鱉熱”遍地開花,“要想發,養王八”成了一些地方的致富經。但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鱉的養殖產量大幅提高,同時走私甲魚大量流入,中華鱉的銷售和養殖大受沖擊,價格一落千丈,最低跌到每千克40元,一些養殖戶紛紛破產、轉產。
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所長張建東告訴記者,造成中華鱉養殖業今天這種艱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市場狹窄,僅限賓館飯店,沒走上百姓餐桌;消費形式單一,均為活鱉消費;鱉市銷售服務跟不上,不懂殺、不懂烹飪的現象普遍存在等。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養殖技術粗放,達不到健康標準,消費者開始懷疑鱉的真假和營養價值。
業內人土認為,現在消費者不是不想食鱉,而是想食那種無公害的、健康安全的、價格適宜的中華鱉。因此,我們只有進行標準化生產,開發安全、無毒、優質的中華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賣難的問題。
同時,延長鱉業的產業鏈,開發新的利用途徑,才能讓中華鱉重放光彩。
張建東說,我國是個肝病多發國家,成人乙肝病毒攜帶者達1.3億人。如果這項中華鱉應用技術能走向市場,將會帶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去年我省鱉產量達1.5萬噸,在全國占有重要份額。據悉,國家農業部已開始組織實施“無公害中華鱉養殖標準”計劃,我省養鱉也要抓住機遇,全面打造無公害養殖基地,讓中華鱉在市場上早日翻身。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